1、《國家賠償法》
在國家賠償案件中,凡是國家賠償法中有明確規定的,按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來主張損害賠償,不適用法釋〔2003〕20號的規定。其理由在于:首先,國家賠償是指國家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造成的損害給予賠償的活動。國家賠償最終由國家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是一種主權者的賠償,不同于普通模式侵權賠償。其次,在人身損害賠償方面,國家賠償法是基本法律,在效力上高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因此國家賠償法有明確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
法院參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標準判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生效(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應自行失效。法釋〔2003〕20號是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專門性司法解釋,當然成為法院判決此類案件的依據。因此,法院在法釋〔2003〕20號生效后將直接依據其中標準和規則來判決一般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不再參考《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
3、《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法釋〔2003〕20號在誤工費、陪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被撫養人生活費等諸多方面存在計算標準上的差異,在支付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的醫療事故不能涵蓋全部醫療事故,醫療事故賠償不是民事賠償,該條例本身不能作為法院審理醫療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依據。因此,在醫療事故糾紛中,應該優先適用法釋〔2003〕20號作為裁判規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關于賠償范圍、計算方法的規定不宜作為裁判規則。當然,如果法釋(2003)20號中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的,可以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例如有關醫療事故的認定、行政處罰等方面的規定。
4、《工傷保險條例》
從性質上看,工傷保險屬于社會保險范疇,與民事損害賠償性質上存在根本的差別,應該由勞動法進行調整。但相對于民事損害賠償,工傷保險形式更適合解決工傷事故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職工被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致傷構成工傷的,如果按侵權起訴第三人,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如果起訴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則應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如果同時起訴第三人及用人單位,因不屬同一法律關系、不是同一法律程序,仍按前述原則處理。第三人賠償與工傷賠償之間的差額問題,《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曾作出規定,由于該辦法已被《工傷保險條例》取代,差額的追償問題已無依據。職工因交通事故受工傷的雙份賠償問題,《工傷保險條例》出臺前即有多家之言,認為《條例》出臺后是可以的,黃松有副院長主編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中主張:“因第三人侵權賠償與工傷賠償機制目前在法律上是并行不悖的,故從學理上理解,受害人有可能得到雙份賠償”。
5、與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協調
法釋〔2003〕20號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因此,其與相關司法解釋之間的關系也需要理順。
6、《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
適用于案件具有涉外因素的,在海上(含通海水域)和港口作業過程中因受害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侵害所引發的海事賠償案件,其特殊性在于涉外性。依據法釋〔2003〕20號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在兩個司法解釋有不同規定時,應以法釋〔2003〕20號為依據。但是《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并沒有被廢止,在法釋(2003)20號中沒有做出規定時仍有適用的余地。
7、《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依據法釋(2003)20號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計算方法和標準應該統一適用法釋〔2003〕20號的規定。但是,《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特殊規定且不違反法釋〔2003〕20號的規定時,仍可以適用,例如對高壓電范圍的限定。
8、《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精神撫慰金包括:(1)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2)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3)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但法釋〔2003〕20號第十七條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了“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補償費”;第十八條則單獨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法釋〔2003〕20號關于“殘疾賠償金”采取的是“勞動能力喪失說”,同時結合受害人的收入喪失與否的情況來確定;將“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確定為財產性質的收入損失賠償,而非“精神損害撫慰金”。依據法釋〔2003〕20號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關于“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規定無效。依據法釋〔2003〕20號第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9、法釋(2002)17號
規定:“根據刑法第三十六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以及我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17號(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30次會議通過)自2002年7月20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是如何規定股東抽逃出資的
2021-01-21在哪些情況下,抵押權人可以處分抵押房產?
2021-02-22交通事故認定后有異議超過了三天怎么辦
2021-03-25哺乳期被裁員賠多少
2020-12-04關于酒駕肇事后報警接受處理該如何認定?
2020-11-15訴前調解要注意什么
2021-01-30交通違法打單要人證合一
2021-01-30擔保公司貸款需要抵押物品嗎,費用有哪些
2021-01-17技術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1-01-12合同有自動續約嗎
2020-12-17集體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嗎
2021-01-07房產部分贈與怎么收稅
2021-03-20怎么約定商業秘密
2021-03-05符合條件的職工是否可以申請變更無固定期的合同
2020-12-12法人變更員工可否離職
2020-12-07勞務分包合同應蓋什么印章
2021-01-07建筑公司可以將勞務分包給無資質的個人嗎
2021-03-11試用期轉正工作總結范本
2021-03-17意外傷害保險理賠時效是多久
2020-12-05保險合同有什么客體要件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