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立法概況
學界通說認為,人身傷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健康、身體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傷、致殘、致死的后果及其他損害,要求賠償責任人以財產賠償等方法進行救濟和保護的侵權法律制度。
我國《民法通則》已經規定了人身傷害賠償制度的基本內容,但并未對人身傷害損害賠償的性質做出明確規定,1999年《合同法》生效,其第290條確定了承運人應當將旅客“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第302條又明確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賠償責任”似乎將其賦予了“合同義務”的性質,也使得違約責任的性質從傳統的財產責任拓寬到人身責任的領域。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六條規定“從事住宿、參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經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六條的這一規定不但確認了承運人及第三人的侵權責任,而且較為詳細地規定了關于兩方在侵權責任上的分擔問題。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旅館、飯店、商店、銀行、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在前款規定的公共場所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在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承擔上基本沿用了上述司法解釋第六條的規定,但對于其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之間的責任分擔問題并未涉及。
綜合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旅客因第三人而造成人身傷害時,現行的法律制度給予了受害人相當寬泛的法律保障以及較為自由的保護方式選擇權,即受害人既可以選擇違約賠償請求權要求承運人承擔責任,也可以行使侵權賠償請求權,要求第三人并在一定條件下要求承運人也承擔侵權責任。但兩種請求權不可并用,承運人若作為侵權賠償義務人,只在一定條件下承擔補充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口頭申請工傷是否有效
2021-03-19地方性法規可設行政許可嗎
2021-01-16虛開發票處罰方式是怎么樣的
2021-02-17公司破產員工賠償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25怎么取保候審?取保候審的條件有哪些?
2021-03-02哪些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2021-03-17對指定管轄不服的怎么辦
2021-03-23債務人如何對公司人格混同進行舉證
2021-03-21無權代理合同的撤銷權
2021-02-17交通事故對方全責不賠償應該怎么辦
2021-01-25地役權合同模板舉例
2020-12-27買房注意購房合同的九個看點
2020-11-27失職失責造成危害該怎么處罰
2021-02-23事業單位無社保的裁員補償標準
2020-11-15什么情況必須先經過勞動仲裁
2021-02-12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保險公司誤導 拒賠理由無效
2021-01-19交通保險理賠誤區有哪些
2020-11-22保險公司變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保險法上的近因原則是怎樣的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