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千差萬別。在有些情況下,盡管侵權情節較為嚴重,但由此造成的后果卻相當輕微,由法院責令侵權人賠禮道歉即可消除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而對于那些毀人容貌,使人喪失視覺、聽覺等器官功能或致人死亡者,其給受害人帶來的精神損害就難以撫平,因此,在確定精神損失費數額時,不能無視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
精神損害
精神損害是與物質損害密切相關的一種損害內容.其可以與物質損害同時發生,也可不同時發生.因其多為損害的是人格權利,而人格權的本質是定向選擇.這種定向選擇被法律保護或制約.
主體范圍
精神損害主體范圍
精神損害的主體指精神利益遭受侵害的受害人。自然人是精神損害主體毫無異議。爭議點在于法人和死者能否成為精神損害主體。
有學者認為“法人沒生命,也沒有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動。法人的名譽權、名稱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不會發生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因此法人作為社會組織不宜成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而有些學者則持肯定觀點,認為“精神損害包括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喪失。法人的精神損害不包括精神痛苦,而僅指精神利益喪失。精神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否認法人有精神損害就等于否認法人的人格”。事實上,法人本質上不過是人格化的資本,其“人格不過是被用作區分或辨認團體有無民法上獨立財產地位的純法律技術工具。當我們為了經濟上的需要把一個組織擬制為人,就如同父母由于某種喜好把女兒當作男孩撫養。但若為其娶妻生子則難免有點荒唐。法人是否有精神利益呢?精神利益就是客體對于主體在精神上的滿足。它是意識范疇的概念,有且僅有擁有人腦的自然人特有。法人的名稱、名譽是其商譽的組成部分。而商譽可由評估機構評算其商業價值,顯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無直接財產內容的人身權,而是財產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也否認了法人或其他組織以人格權遭受侵害請求的精神損害賠償。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始于出生,止與死亡。死者不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也就不再享有民事權利。而侵害死者的尸體、名譽或隱私等,實質上是侵害死者近親屬的經濟或精神上的利益。因此,死者不能成為精神損害主體。
綜上所述,精神損害是指損害事實致使自然人精神利益損失或者應該獲得而未獲得。損害事實可以是侵權行為,也可以是違約行為。精神損害的客體是精神利益,而精神痛苦、不快、不適是其表現形式。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精神損害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后果有很多種,比較輕的影響就可以用賠禮道歉解決,如果是損毀了容貌或者導致被害人功能喪失就需要進行經濟賠償。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寫法律意見書
2021-01-10融資租賃設備能否再抵押擔保
2020-11-17監外執行的條件是什么
2020-11-29交通事故糾紛司法解釋
2021-01-30贈與合同能否贈與給未成年人
2020-12-28轉換和回購的核算方法有哪些
2021-02-22企業女職工產假可以休多長時間,懷孕期享有哪些待遇
2021-02-02農民工意外死亡最少獲賠額為多少?
2021-02-26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上訴案
2021-01-12汽車投保的技巧
2021-02-14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是怎么樣的
2021-01-05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是指什么
2021-01-02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防范誤導新對策
2020-12-19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21-01-26保險公司可以解散或者倒閉嗎
2021-01-21拼車可能涉及到哪些保險
2021-03-20鞭炮炸花車,保險怎么賠
2020-12-25什么是保險代理人
2021-01-11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
2021-01-22海上貨運保險承保的范圍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