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敗訴有什么影響
敗訴之后一般是沒有多大的影響,需要給當事人道歉,也需要給一定的賠償。
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行為人行為違法。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存在損害后果。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根據以上內容的相關回答可以得出,對于敗訴之后沒有多大的影響這個要考慮到實際的情況,因為不同的案件所涉及到的人員和事情的嚴重程度不一樣,如果特別嚴重敗訴,可能會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咨詢可以致電律霸網在線律師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益訴訟可以和解嗎
2021-01-25監察機關的監察權限
2021-01-24撤銷無效婚姻要多久執行
2021-02-02現在房產抵押好貸款嗎
2021-02-04我國對支票為何不設定保證的規定
2021-03-17申請破產法人個人債務還用還嗎
2020-12-07如何解讀構成合同詐騙罪
2021-03-16拆遷房產證過戶需要什么證件
2021-02-04怎么保護商業秘密
2021-03-14將勞務分包給自然人是否有效
2020-11-30北京市勞動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
2021-01-03國內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2021-03-20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管轄問題探析
2020-11-15人身保險合同的效力問題
2020-11-26受害方能否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賠款
2021-01-11責任無法認定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1-03-12怎樣選擇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人
2021-01-24校方責任險責任認定案例
2020-11-23農村機動地需要交錢嗎
2020-11-25土地轉讓到期怎么收回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