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認為:從發布相關商品交易信息的主體來看,根據易趣網上所公布的《用戶協議》的內容記載,用戶的資料中包括用戶對其在易趣網上登錄出售或展示的物品的描述,以及在網頁上公布的任何內容,用戶應負全責,易趣網只是作為網上分發及公布用戶資料的渠道。由此可見,被告方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提供商,基于與用戶之間的合同關系,提供用戶所必需的對商品交易信息的分發與傳遞,而在分發與傳遞商品交易信息之前,該商品的交易信息已由用戶制作完成,故在對商品交易信息進行描述時涉及到表明商品的品牌即使用了原告所主張保護的3個注冊商標的行為非被告方所為。
本案中,原告認為被告方運營的易趣網上出現發布含有原告注冊商標的商品交易信息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行為。但被告方認為,其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提供商,向在網絡上進行交易的買賣雙方提供信息傳遞的渠道,其對用戶上傳的商品信息不具備控制的能力,因此,僅僅從分發與傳遞的商品交易信息本身來看,無法推定出被告方已明知用戶有涉嫌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但卻不制止并仍然分發或者傳遞全部的商品交易信息,故在被告方不明知他人存在侵權行為的情況下,不應對用戶所發布的商品交易信息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評析
從案情簡介我們不難看出,本案的爭議焦點就是億貝易趣網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能否因他人在其提供的網絡交易平臺上銷售涉嫌侵犯原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而成為該商標侵權訴訟的被告。簡而言之,就是億貝易趣網是否是被告所訴的商標侵權行為的實施者?
按照法律規定,直接或間接實施侵權行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才能被稱為侵權人,成為侵權訴訟的被告。我國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細則以及相關司法解釋所規定的商標侵權,也都是按照是否實施了商標法規定的商標侵權行為來確定商標侵權案件的侵權主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52條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類似的商標的;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3、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我們不難看出,商標法第52條的規定旨在明確商標侵權行為的種類,為確定商標侵權主體提供法律依據。只有實施了上述商標法規定的商標侵權行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才能構成商標侵權的侵權主體,成為商標侵權訴訟的被告。實施了上述規定中的各種商標侵權行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就構成不同類型的商標侵權主體。那么,億貝易趣網是否實施了商標法第52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就成為了其是否應是本案被告的關鍵所在。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搞清楚億貝易趣網作為一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在電子商務中的法律地位的問題。
用戶登陸交易平臺后,在這個交易市場上可以進行商品瀏覽,也可以進行商品交易。但在用戶交易的過程中,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并不參與其中,其不是買方或賣方的委托人、代理人或經紀人,不做代客交易。具體來講,就是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是完全獨立于用戶的交易之外的。其本身并不發布任何與交易商品有關的信息(包括商品性能的描述、外觀圖片等等),也不提供交易商品,其僅根據與賣方所簽訂的服務合同在交易成功之后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對于買家來講,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與他的關系更簡單,即僅僅為其提供傳遞信息的服務。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商品交易的最終實現都是買家和賣家在交易平臺以外實現的,至于交易是否實現、通過何種方式實現、被交易的商品是否與賣家在網上發布的信息相符等一般都不是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所能控制的。
從關于網絡平臺服務提供商在消費者與消費者間電子商務中法律地位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易趣網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并未參與到其用戶之間的交易中,其本身沒有實施任何侵犯原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如印制侵權商標標識、制造或銷售侵犯商標專用權商品等直接和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所以其不是真正的侵犯商標專用權的侵權主體。雖然億貝易趣網不能被作為直接侵權人進而要求其承擔商標侵權責任,但是其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涉及侵犯商標專用權的信息是在其所提供的平臺上發布的,其是否也應在該商標侵權訴訟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呢?這就涉及到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侵權責任的界定問題。具體言之,就是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是否應當為其計算機系統存儲和發送的侵權信息承擔責任。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法律責任的范圍不僅直接影響信息網絡安全,而且關系到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因此,法律在界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責任的同時,必須考慮對其責任加以必要的限制。如果法律對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所應承擔的責任規定的過于嚴格,那么就勢必會增加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經營和運作風險,不利于電子商務健康快速地發展。
為了避免這種負面影響,許多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做出了相對寬松的規定。如美國在其《數字千年版權法》(DMCA)中規定了“避風港”制度。就是說,一旦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符合了一定的法定條件,他們就不再與網上的違法分子一道承擔連帶責任。除了美國的《數字千年版權法》,電子商務發展處于世界前列的歐盟也在其2000年的電子商務指令中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做出了類似規定。該指令第43條規定,如果一個網絡服務提供者僅作為信息傳輸的渠道或只在其系統上存儲信息而決不卷入其所傳輸的信息之中,其就可以獲得責任免除。另外,該指令第44條還規定,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故意與其打算從事違法行為的服務接受者合作,從而偏離了其僅作為信息傳輸渠道或在系統中儲存信息的最初作用,就不能享有指令43條所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僅執行信息傳輸和儲存活動時可以享有的責任免除。從上述美國和歐盟有關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在首先明確網絡提供者的責任的基礎上,又都采取了“避風港”制度。另外,這兩部法律在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歸責原則上都采取的是過錯原則。究其立法原意,其實就是想減輕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負擔,鼓勵其大膽經營,從而最終促進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贈與合同如何生效?
2020-12-19地役權與相鄰權有什么區別
2021-01-27擔保合同能否約定獨立效力
2020-12-12租房收定金反悔怎么辦
2020-12-10吸毒又販毒怎么判
2020-12-09什么是法律上的男女平等
2021-01-03裁定移送管轄發生在什么時候
2020-12-16對強制執行費用不服的如何確定管轄
2021-03-15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申請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1-02-17公司和個人簽的租賃合同有效嗎
2021-01-04收養協議是否適用合同法
2021-03-12臨時停車多久算違章
2021-01-18被房屋中介騙了找誰
2021-01-02競業禁止的含義是什么
2020-11-12單方面辭職勞動合同書是否可以違約
2021-03-25公司裁員賠償范圍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12聘書能否代替勞動合同
2020-12-11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基本特征
2020-12-03兩種引發保險糾紛的情形
2020-12-26保險公估人有哪些職責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