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侵害債權要怎么界定
所謂第三人侵害債權是指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實施或與原合同關系中的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人債權并導致債權人損害的行為。
①在民法學上,第一次由法院受理的第三人侵害債權案件是1853年的拉姆雷訴蓋案。當時,英國某劇院老板A與當紅女演員B訂立的演出合同限定某一時期該演員只能在該劇院演出,而另一劇院的老板C明知該演出合同的存在,但為了競爭而引誘該演員到自己的劇院演出,從而因演員背約而致觀眾退票鬧劇院使A遭受慘重損失。為此A對C訴請賠償。法官認為既然違約是唯一的訴因,被告又非合同當事人,那么合同相對性原則當然斥引誘之訴,因而根據債的相對性原則判原告敗訴。但其他三位法官一致認為該案不應以合同相對性原則排斥第三人致損害的賠償責任。他們依“主人依主仆關系對仆人所供勞務享有財產權”的觀點,創立了合同財產的一般理論,即履行合同義務的承諾是一種無形財產,應受到與有形財產同等的保護,引誘他人違約正是對這種無形財產的侵害,受害人應得到損害賠償救濟,因此法院以被告惡意損害原告的合同而判決其賠償原告損失。從此,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理論得以確立,并對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理論產生以后,理論界對此有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否定者認為債券系相對權,存在于當事人之間,債權人對于給付標的物或債務人的給付行為并無支配力;其次,債券并沒有所謂的典型的社會公開性,第三人難以知曉,并且同一個債務人的債權人有時很多,加害人的責任將無限擴大,不符合社會生活上損害合理分配原則;
②于此同時,債權作為一種期待利益,不能成為侵權法保護的對象。而肯定說認為,債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具有不可侵性,因此當然應當得到保護。我國的《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憲法確立的權利不可侵犯性原則及合法權利受到同等保護的民法理念,債權理應受到法律保護,無疑具有不可侵犯性。因此,筆者認為當債的標的物受到第三人侵害時,只要符合第三人侵權的構成要件,債權人完全可以主張其權利,甚至獲得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要求有哪些
2020-12-20掛名股東能強制退出嗎
2021-02-17簽了加盟合同如何解除
2021-01-28交通事故鑒定未出能否進行民事賠償
2021-02-07紅字發票信息表怎么填
2021-01-25合伙企業的相關法條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020-12-17對未成年監護人有異議怎么辦
2021-01-04贍養父母是憲法規定的義務嗎
2021-03-05繼承的方式有哪幾種
2021-02-15兼職算雇傭關系嗎
2021-01-06勞動主體發生變更須補償員工嗎
2020-12-14申請在家辦公工資怎么算
2021-02-24保險合同有哪些體現形式
2021-01-02怎么知道單位有沒有交保險
2021-01-20財產保險的損失補償方式有哪些
2021-02-26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14學生校門口被撞傷,保險公司要賠償嗎
2020-12-30《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有關條文的細則釋義
2021-03-01保險經紀人四作用
2021-01-04土地轉讓合同違約的后果是什么呢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