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對肇事后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和肇事后逃逸行為往往存在難以甄別的情況,而對這兩種情形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區分,勢必會影響定罪量刑。
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肇事現場,沒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幫助救護受傷人員,采取防止損失擴大的必要措施。可見,肇事后逃逸行為不僅破壞了交通事故的現場,往往還使得在肇事中受傷的人員因得不到及時的救護以致傷重死亡,還會使本可以避免的損失因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公私財產的損失擴大。因此對肇事后逃逸行為規定更重的刑罰是與罪刑相一致的原則相適應的,也是嚴厲打擊這類犯罪所必需的。
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把肇事后逃逸行為與肇事司機因特殊情況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區別開來。實踐中,交通事故發生后,被害人的家屬由于情緒難以控制,往往糾集眾人對肇事者進行報復,肇事司機在這種情況下的躲避行為與肇事后為逃避責任而逃逸的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此外,行為人由于正在執行搶險、救災等緊急任務,在肇事后為繼續執行任務而離開現場的行為也不屬于肇事后逃逸行為。
關于“交通肇事后逃逸”這一情節是屬于犯罪構成的要件亦或是量刑的情節,學界有不同看法。本律師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是一種事后行為,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但該事后行為對其先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不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不能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在有證據認定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并不構成犯罪的前提下,即使行為人有逃逸這一情節,也不能認定該交通肇事行為就構成了犯罪。
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行為人只有在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以致發生了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時,其行為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并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有違規行為但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即使肇事者有事后逃逸行為,肇事行為亦不構成犯罪,否則就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
律霸網小編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只是一種量刑情節,即在行為人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又有逃逸行為的,應該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量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劃撥土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的情況
2021-03-03房產糾紛如何正確維權
2021-02-23對募股申請的審批有哪些規定
2020-11-25如何應對專利無效糾紛
2021-03-09省高院有死刑復核權嗎
2021-03-22女方出軌男方提出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1-02-25勞動仲裁能保全公司財產嗎
2021-01-26土地糾紛有人做偽證可以報警嗎
2020-12-01二手車過戶費怎么樣計算
2020-11-17怎么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29工資4000,欠債不還強制執行多少
2021-01-11交強險如何支付賠款
2021-02-10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1-01-16飛機天氣原因延誤賠償嗎
2021-02-21保險索賠要注意什么
2021-02-16我國保險市場上的經營主體有哪些?
2020-12-19車禍受害人能告保險公司嗎
2021-01-27事故保險理賠的流程有哪些
2021-03-18保險代位權的適用范圍是怎樣的
2021-01-24被保險人的權力和義務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