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對肇事后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和肇事后逃逸行為往往存在難以甄別的情況,而對這兩種情形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區分,勢必會影響定罪量刑。
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肇事現場,沒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幫助救護受傷人員,采取防止損失擴大的必要措施。可見,肇事后逃逸行為不僅破壞了交通事故的現場,往往還使得在肇事中受傷的人員因得不到及時的救護以致傷重死亡,還會使本可以避免的損失因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公私財產的損失擴大。因此對肇事后逃逸行為規定更重的刑罰是與罪刑相一致的原則相適應的,也是嚴厲打擊這類犯罪所必需的。
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把肇事后逃逸行為與肇事司機因特殊情況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區別開來。實踐中,交通事故發生后,被害人的家屬由于情緒難以控制,往往糾集眾人對肇事者進行報復,肇事司機在這種情況下的躲避行為與肇事后為逃避責任而逃逸的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此外,行為人由于正在執行搶險、救災等緊急任務,在肇事后為繼續執行任務而離開現場的行為也不屬于肇事后逃逸行為。
關于“交通肇事后逃逸”這一情節是屬于犯罪構成的要件亦或是量刑的情節,學界有不同看法。本律師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是一種事后行為,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但該事后行為對其先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不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不能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在有證據認定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并不構成犯罪的前提下,即使行為人有逃逸這一情節,也不能認定該交通肇事行為就構成了犯罪。
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行為人只有在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以致發生了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時,其行為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并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有違規行為但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即使肇事者有事后逃逸行為,肇事行為亦不構成犯罪,否則就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
律霸網小編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只是一種量刑情節,即在行為人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又有逃逸行為的,應該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量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位合同終止醫療有效期多久
2021-03-12遲延履行金的計算規定
2021-03-11房產抵押有什么流程
2020-12-23勞動監察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19如何解除收養關系
2020-12-15車禍出院要開哪些證明,賠償責任怎么劃分
2021-01-25擔保合同關系能否主張侵權責任
2021-03-01預售房屋抵押登記手續是什么
2021-03-14計逾期利息的法律依據
2021-03-16顧客在商場摔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14遺產繼承公證怎么辦理
2021-03-14法律允許將房子登記在孩子的名下嗎
2021-03-02法院可以強制執行人壽保險保費嗎
2021-01-02哪些人適合購買交通意外險
2020-12-03飛機延誤在哪拿賠償
2020-12-13人身保險利益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2保險合同能變更嗎 如何變更保險合同
2021-01-22撞死人保險公司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24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大型商業風險業務嗎
2021-01-29保險合同是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嗎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