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屬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罪的一種。是中國刑法中少數性質最惡劣的犯罪行為之一。
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故意殺人罪所需具備的客觀要件,首先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以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其次,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即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第三,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即為故意。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以及明知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放任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又可分為兩種情況,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間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是指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雖然沒有希望、積極地追求,但也沒有阻止、反對,而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任憑、同意它的發生。
二、過失致人死亡罪: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為人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或者已經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剝奪他人生命權的行為。過失致人死亡罪必須是過失,即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客觀上必須實施了致人死亡的行為,并且已經造成死亡結果,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因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構成本罪,客觀方面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素:1、客觀上必須發生致他人死亡的實際后果。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2、行為人必須實施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在這里,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是有意識的,或者說是故意的,但對致使他人死亡結果發生是沒有預見的,是過失。本罪屬結果犯,行為的故意并不影響其對結果的過失。這點同有意識地實施故意剝奪他人生命行為的故意殺人罪不同。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可以分為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和不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兩種情況。3、從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必須具有間接的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這里死亡包括當場死亡和因傷勢過重或者當時沒有救活的條件經搶救而死亡。否則行為人不應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致人重傷,但由于其他人為因素的介入(如醫師未予積極搶救或傷口處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應追究行為人過失重傷罪的刑事責任。本罪在犯罪主觀上的表現為過失,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該過失是針對死亡結果而言。
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三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不作為致人死亡不僅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于,行為人對其不作為行為導致他人死亡的結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態,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在司法實踐中,尤其要注意這樣一種情況,即:行為人先前意外地或過失地導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險,行為人能搶救而不搶救,放任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對行為人不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認為是意外事件而認定行為人無罪,而應對其以間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其次,再從犯罪客觀方面來看,出于被告人的傷害行為造成了被害人可能死亡的危險狀態時,被告人就負有防止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但他基于上述心理因素,不僅不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反而一聲不吭甚至一走了之,從而導致了被害人因貽誤搶救時間而死亡。
三、玩忽職守罪:
玩忽職守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工作紀律、規章制度,擅離職守,不盡職責義務或者不認真履行職責義務,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所謂玩忽職守的作為,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認真履行職責義務的行為。有的工作馬馬虎虎,草率從事,敷衍塞責,違令抗命,極不負責任。有的陽奉陰違,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胡作非為等。所謂玩忽職守的不作為,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盡職責義務的行為。即對于自己應當履行的,而且也有條件履行的職責,不盡自己應盡的職責義務。有的擅離職守,撒手不管;有的雖然未離職守,但卻不盡職責,該管不管,該作不作,聽之任之等。本案要求必須具有因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結果,且玩忽職守行為與造成的重大損失結果之間,必須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本罪在主觀方面由過失構成,故意不構成本罪,也就是說,行為人對于其行為所造成重大損失結果,在主觀上并不是出于故意而是由于過失造成的。也就是他應當知道自己擅離職守或者在職守中馬虎從事對待自己的職責,可能會發生一定的社會危害結果,但是他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是雖然已經預見到可能會發生,但他憑借著自己的知識或者經驗而輕信可以避免,以致發生了造成嚴重損失的危害結果。
玩忽職守罪是一種瀆職犯罪。根據《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之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四、明白了上述三個罪名的法律概念,才能具體分析文章開頭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做以下分析,以共同學習:
1、通過對所涉及三個罪名的法律概念的理解,不難得知:圍觀的群眾是不涉嫌違法,不構成犯罪的。圍觀的群眾,未進行追趕,未唆使小偷跳河,在法律上,不具有救助小偷的法定義務,因此,不存在違法、不涉嫌犯罪。更何況,圍觀的群眾不一定具備游泳的能力,法律不強人所難;即便,圍觀的群眾有會游泳的,由于未負有救助義務,也僅僅是道德所衡量的,不存在過錯、不涉嫌違法。
2.追趕的居民,實施了追趕行為,使得小偷跳河,后溺水身亡,追趕的居民未實施救助。首先,小偷偷東西被發現后逃跑,是居民追趕的原因。居民在發現小偷在實施盜竊行為后,是有權利制止、有權利抓捕并扭送公安機關的。因此,居民進行追趕欲實施抓捕的行為,是合法的。至于小偷跳河,是小偷自己的行為,小偷跳河是為了逃脫、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是自主決定的。居民看到小偷跳河后,停止了繼續追趕,并在岸邊圍觀。而此時,河對岸,已有警察到場,也在關注小偷的舉動。當看到小偷出現危險、快要沉入水中時,追趕的居民和周圍民眾齊聲大喊:“有危險,快救人!”可知,追趕的居民和周圍民眾已經意識到小偷的危險,大聲呼救,說明主觀上無惡意,且大聲呼救本身就是一種救助的措施。當追趕的民眾看到河對岸有警察,本以為警察會下水施救,遂大喊“快救人”,不存在過錯,不涉及違法。并且,追趕的居民并不一定具備游泳的能力,因此,法律也不能強人所難。因此,追趕的居民,也不構成犯罪。
3.在場的警察,未實施救助行為,導致小偷溺水死亡,其行為如何定性呢?首先,肯定不屬于故意殺人罪,本案中,警察是由于收到群眾的報警,才趕赴現場,并沒有殺人的故意,且看到小偷會游泳,僅在岸邊等候或請求救援,不存在間接故意。其次,也不屬于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罪必須是過失,即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本案中,由于小偷本身會游泳,懂得一定水性,警察不可能預見到小偷會溺水,因此不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那么是否構成玩忽職守罪呢?警察是國家公務人員,身負一定的職責,不但具有制止違法行為的職責,更有保障人民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職責。本案中,小偷雖然是一個犯罪嫌疑人,涉嫌盜竊(未遂),但在其遇到危險時,更多的代表的是一個“公民”,此時此刻,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比追究違法責任更大的事情,是“保護公民人身安全”!“生命最可貴!”在此情況下,警察就負有一定的救助義務,這種義務,是基于其特定身份而產生的。而履行這種義務的,應當是積極的行為。本案中,當看到小偷遇到沉入水中危險,其未能實施積極的、有效的救助措施,是一種不作為的、消極的行為。其疏忽大意的認為,不會溺水,而未能履行其職責,導致受害人溺水死亡,是存在一定因果關系。因此,存在一定的玩忽職守。當然,如果在場警察根本不會游泳,且打電話是為了尋求支援,客觀上不會游泳,則不存在過錯,也實施了相應救助措施(打電話尋求支援),是不構成犯罪的。
案例:
一名小偷去小區偷東西,被居民發現后倉忙逃跑,附近的居民聞訊后紛紛拿起棍棒,追趕小偷。小偷被追趕到一條河邊,發現居民仍緊追不舍,小偷來不及脫掉衣服,就匆忙跳入河水中,向對岸游去。追趕的居民,到岸邊,停止了追趕,紛紛拿起電話報警。小偷向對岸游去,圍觀的民眾越來越多。不多時,警察也趕到河的對岸。小偷看到對岸的警察,感到害怕,同時由于體力不支,開始掙扎。附近圍觀群眾,大聲喊叫“不好,快救命!”但,未有人實施救援。河對岸有兩個警察,一個在打電話,并沒有實施救援行為。小偷最終溺亡。
案發后,引起網民巨大熱議。一方面是對小偷盜竊行為的憎恨,認為咎由自取,一方面是對小偷因此失去生命感到惋惜,對百人圍觀、無一人相救感到失望,對警察未實施救助感到不解和悲憤。
對于“見死不救,是否構成犯罪”的問題,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見。
現從法律專業來分析一下。
首先,需要聲明:前述案例的內容,是引用其他網絡新聞報道并加以概括,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實,不代表真實事實,僅作理論探討。
本案例中,小偷被追趕,跳入河水中,后體力不支沉入河水中,追趕的民眾以及圍觀民眾無一相救,且警察也未實施有效的救助措施,導致小偷溺亡的悲劇。追趕的民眾、圍觀的群眾,以及在場的警察,是否構成違法、是否構成犯罪呢?
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本案所涉及到的三個罪名的法律概念,故意殺人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玩忽職守罪。
綜上,是否屬于違法犯罪,需要從刑法犯罪構成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來具體分析的、綜合認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實習期沒有結束如何簽正式合同
2021-01-28行政訴訟法律適用規范的沖突問題包括什么
2021-02-20主債務部分還清抵押權如何處理
2021-01-14公務員錄用公示期間舉報如何解決
2021-03-18戶口本上婚姻狀況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9訂婚后男方爽約彩禮需要退回嗎?
2021-03-13父母可以向斷絕關系的子女要贍養費嗎
2021-01-23車子財產保全怎么保
2021-02-28員工曠工多久算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17離職補償金如何能獲得
2021-02-16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是什么意思
2020-11-10保險合同怎么簽才算成立
2020-11-08輕傷后精神損失怎么理賠
2021-01-29工程質量保險怎么投保
2021-03-10影響互聯網保險流動性風險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1-03-24海上貨運保險承保的范圍
2020-11-30旅游保險常見問題
2020-12-27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司法解釋
2020-12-09土地作價入股如何登記
2021-02-10農村征地信息應該全面公開嗎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