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是與自然人相對應的民事主體。我國《民法通則》第36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的本質特征可以歸納為:(一)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二)法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三)法人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1]其中法人依法獨立承擔民事義務是以法人承擔獨立責任為保障,沒有法人責任能力的保障,法人的義務也只是一種道德上的義務。[2]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法人的重要特征,也是法人制度的突出優點,然而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表現在立法上對于法人獨立責任這一概念都存在著含混不清的內容,這一點影響著法人責任制度的完善及其優越性的發揮。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法人責任制度進行全面的檢視,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特別是在當前《民法典》制定之際,對這一制度研究就更顯出緊迫性。
一.我國民事責任制度的理論誤區
法人制度是民法的基石,法人的民事責任制度又是法人制度的核心。我國《民法通則》更是把能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作為判斷某一團體能否取得法人資格的標志之一。然則,對于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之概念無論在立法上還是理論界都有含混不清的規定。把法人承擔的獨立責任等同與投資人的有限責任,從而使法人的概念限于投資人負有限責任的團體,不能正確體現法人獨立責任的內涵,并導致法人理論的混亂。
對于法人責任制度存在的含混不清和理論誤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認為法人對外承擔的獨立責任是一種有限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基于有無獨立責任作為衡量某一團體是否為法人的必要條件之一,規定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為法人資格應具備的條件之一,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認為法人承擔的民事責任就是投資人的有限責任之觀點實質是混淆了法人獨立的民事責任和股東有限責任這兩個基本概念。這種混淆必然導致理論上的不合邏輯。法人制度中的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是特指法人組織的出資人、參加人對法人債務承擔范圍的有限與無限,而非指法人本身的責任。責任的有限與無限只能是法人成員責任的有限與無限。法人成員承擔法人債務的根據在于其是法人成員的法律地位,而限定法人成員責任的理由則在于債務其實并非法人成員個人的債務,而是法人的債務。強調法人的責任具有獨立性正是強調債務在本質上是法人的債務而非法人成員的。所謂有限責任也只是指法人成員的財產無非分為出資法人的財產和成員個人的財產,責任的有限與無限的分界線正在于法人成員的出資,以出資為限即為有限責任,超越出資承擔責任即為無限責任。
法人對外承擔的獨立責任不是有限責任。如果您還有疑惑,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歡迎您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哪些人不能錄用為公務員
2021-02-21在工廠碰瞎一只眼睛可以獲得多少賠償
2021-02-20知識產權入股公司解散可抵債嗎
2021-02-11解除抵押需要擔保公司出面嗎
2021-02-23如何提出交通鑒定費賠償申請
2021-01-28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5如何預防留學生眾籌網絡詐騙
2021-02-20對事故責任認定書不服怎么辦
2021-02-06代理合同的法律責任是什么
2020-12-14為什么集資房不可以抵押貸款
2021-03-17什么情況可以適用勞務合同
2021-01-09意外傷害保險的責任期限是什么意思,時間是多久
2020-11-13陸上貨物運輸保險的相關法律常識有哪些
2020-11-14私家車投保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2021-02-24人壽保險如何變更受益人
2020-11-28獲得車險理賠的方法
2021-01-27交警隊和保險公司對事故認定不一樣怎么辦
2021-03-09保險經紀人組織制度
2020-12-13被保險人在遺囑中追加受益人是否有效?
2020-11-24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是否收費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