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有什么異同
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區別:
1、前提條件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前提條件是雙方當事人履行債務的時間有先后之別,而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后順序為前提,無論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
2、行使權利主體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主體僅為一方,具有特定性,即有先為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而合同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預期違約。
3、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根據是后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而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是一方聲明不履約以及債務人在準備履約過程中的行為表明其將不履約。
4、時間要件不同
不安抗辯權要求應當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義務已到履行期。這是因為,如果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擇期可以根據期限規定進行抗辯,不必援用不安抗辯權。而在預期違約中,違約的時間必須是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至履行期限屆滿之前。
依據合同法的規定,先履行合同的一方行使不按抗辯權中止履行合同的,應該及時通知對方中止履行的情形。
《民法典》(2021.1.1生效)第527條,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例廢止,《民法典》生效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十八條?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有什么異同”問題進行的解答,預期違約和不安抗辯權都預計是合同不能履行,而兩者存在前提條件不同、行使權利主體不同等的區別。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拆遷程序究竟是什么
2021-03-25注冊成立公司需由兩個股東嗎
2021-01-31股東與實際控制人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
2021-01-19交通事故未出傷殘鑒定能否起訴
2021-01-04探視權與探望權的區別
2021-03-19保管物因自身瑕疵毀損損失誰來承擔
2021-03-24適用免責事由的法律效果是什么
2021-01-14違反治安管理立案能撤銷嗎
2020-11-11找二手房中介怎么安全交易
2021-03-24離職補償金標準按照應發嗎
2021-02-15企業辭退員工需謹慎 違法辭退需賠償- 溫明律師
2020-12-27五一勞動節幾天三薪
2020-12-19車上人員險賠償范圍多大
2021-02-07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
2020-11-16人身保險合同常見問題
2021-02-23保險索賠的四個要點
2021-02-26先理賠再治病拖垮癌癥病人
2020-12-16保險合同對于違法行為是否免責
2021-03-01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0-11-12保險原則有哪些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