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付型不當得利與非給付型不當得利的區別
二者主要是條件不同。
給付不當得利條件:受領人不當得利的存在、給付關系的存在、無法律上的原因。
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條件:基于受益人的行為(無權處分他人之物、無權使用或消費他人之物、擅自出租或轉租他人之物、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或人格權)。
給付不當得利的構成條件
給付不當得利是不當得利類型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類,具體而言包括:
1.受領人不當得利的存在
受領人不當得利的存在不僅是給付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的前提條件,而且還是整個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的條件,這是不當得利制度的功能所決定的。在給付不當得利中,受領人所受領的利益實質上就是從請求權人所受領的給付。給付不當得利中此項利益不以財產價格為限,應當包括每一項財產利益,也就是任一有用的利益。德國民法學說還進一步認為,這種利益當包括對雖沒有實際財產價值,但對當事人個體具有特別意義的物品。
具體而言,這種給付可以包括:
(1)權利的取得。任何具有利益的權利均可以成為給付不當得利的客體。
(2)債務或負擔的免除,即通過給付使得受領人本應履行的債務不用履行,或免除已設定的物的負擔。
(3)勞務或物的使用。以勞務的使用作為判斷標準有利于司法實踐,更符合不當得利制度的平衡功能,我國應采此說。
2.給付關系的存在
德國民法中以給付關系作為給付不當得利成立的要件更符合不當得利制度的功能,更有利于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傳統觀念上,損失包括現有財產利益的減少和財產利益應增加而沒有增加。但不當得利并不在于彌補給付人的損失,而是在于消除受領人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的利益。因此是否應要求以給付人的損失為要件則成為疑問。實際上正如王*鑒先生所指出的,在給付不當得利中,一方當事人因他方當事人為給付而受利益,既為他方的損害。可見,領受人不當利益的取得和給付人的損失是同一的。更為重要的通過給付目的,可以決定給付不當得利的當事人。從而有效取代了原有的因果關系理論。這一作用特別突出體現在存在多個當事人的給付關系中。
3.無法律上的原因
領受人受領的給付必須是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具體包括:
(1)給付原因自始缺乏。當給付人所履行的義務并不存在時,給付原因自始不存在。如果給付人對受領人存在法律行為上或法定的請求權,則其保有的給付也是缺乏法律原因的。但給付人在給付時,知道給付缺乏給付的法律原因而仍然給付的,給付人不能要求給付人返還給付,因為其先前的行為表明其已無須法律上的保護。如果給付人的給付實質是道德義務而非法律上的義務,雖缺乏法律上的原因,但給付人的不當得利請求權也得不到保護。在我國非物權行為理論下,應當堅持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獨立性,承認不當得利請求權和其他請求權可能存在的競和,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2)給付原因嗣后不存在。給付人給付時雖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其后給付的原因不存在或消失。主要包括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雙方合意解除、依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等情況。
(3)給付目的不達。如果按照法律行為的內容,給付未達到相應的法律效果,則給付人可以請求不當得利的返還。因給付目的不達麗產生的不當得利主要有合同終止而不能實現接受給付目的、雙務合同的對待給付非因當事人原因而不能和損害填補后的保險金等情況。
非給付不當得利
是指基于給付以外的事由而發生的不當得利,包括人的行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規定。人的行為,又可分為受益人的行為、受損人的行為和第三人的行為。基于這些事由構成不當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無受其利益的權利,所以,非給付不當得利的“無法律上的原因”即為受益者無權利而受有利益。
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條件:
1.基于受益人的行為。基于受益者的行為而發生的不當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權益而發生的不當得利,受益者的行為可以是事實行為,也可以是法律行為。前者如侵奪他人所有物或擅自占有、使用、消費他人之物;后者如無權處分人將他人之物對于第三人為有效處分。在司法實踐中,基于受益人的行為而發生的不當得利主要有:
(1)無權處分他人之物。這又因無權處分是有償處分與無償處分、受讓人是善意與惡意而有不同的效力:無權處分人為有償處分,受讓人于受讓時為善意,受讓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之所有權。無權處分人因有償的處分行為受有利益,構成不當得利。原所有人得就其所得利益請求不當得利返還。受讓人于受讓時為惡意,此時受讓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權,原所有人得對其主張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因無權處分人受有利益,所有人也得不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向其請求不當得利返還。無權處分人為無無償處分,受讓人于受讓時為善意,受讓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之所有權,無權處分人因無償處分未獲有利益,不成立不當得利,如果無權處分人的行為構成侵權行為,原所有人得向其請求侵權損害賠償,如果其不構成侵權行為,依通說,原所有人得類推適用關于不當得利制度下第三人返還義務的規定要求,受讓人在無權處分人不能返還的范圍內負返還責任。受讓人于受讓時為惡意,此時受讓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原所有人得向其主張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2)無權使用或消費他人之物。如擅自在他人墻壁上張貼廣告牌,未經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度假屋等。無權使用或消費他人之物所得的利益多為節省自己應支出的開支的費用,受損人的損失則是因自己之物被他人使用而喪失了可能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應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如前所述,這種利益不以必然增加為必要,只要在通常情形下可以增加即可。
(3)擅自出租或轉租他人之物。如甲與乙簽訂的房屋租賃合同到期后,承租人甲未返還房屋給出租人乙,而是將其轉租給丙,由此獲得的租金構成不當得利,乙可以向其主張不當得利的返還。
(4)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或人格權。如無權使用他人知識產權因使用而獲得利益的可以構成不當得利,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再如未經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或名稱而獲得利益的,對權利人也構成不當得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乘客開車門撞傷他人應該承擔責任嗎
2020-12-10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該如何補償
2021-03-24最新江蘇省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方式
2020-12-01讓律師申請勞動仲裁,可以到單位取證嗎
2021-01-28同時有兩個違法主體如何處罰
2021-01-18訂婚一個月可以退婚嗎
2021-01-04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需要哪些
2021-02-19拖欠物業費如何處理
2021-03-04房產確權訴訟要所有繼承人嗎
2021-01-28顧客乘商場扶梯時受傷誰該賠償
2021-02-12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試用期社保按工資的80%作基數繳納是否合法
2021-03-03實習期間的駕照可以租車嗎
2020-12-28被強迫辭職如何處罰
2021-03-17什么情況必須先經過勞動仲裁
2021-02-12什么是互碰自賠,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3人身保險合同
2021-03-08保證保險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2020-12-26人身保險的理賠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05受益人與被保人同時遇難死亡,保險要怎么賠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