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和解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從司法實踐的角度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大量存疑案件適用刑事和解。司法實踐中大量的存疑案件,如果適用正當訴訟程序,加害人是無罪的,相反,如果進入刑事和解程序則要貼上“犯罪人的標簽”。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為了節約司法成本,更愿意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并依照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消滅刑罰的適用。主要表現在為了極力促成存疑案件達成和解,不停地斡旋于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間,向被害人過分夸大了按照刑事處理的風險和代價,這種做法與刑事和解的宗旨和訴訟理念相違背,也與刑事訴訟中的“無罪推定”相矛盾,對加害人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不利于人權保障。
2、賠償問題缺乏明文規定導致被害人“漫天要價”。現階段,我國法律對刑事和解賠償金額和賠償范圍并未劃定統一的標準,致使實踐中雙方當事人出現討價還價的現象。被害人自恃掌握著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羈押或者被起訴的絕對權力,借機抓住加害方害怕受到刑事責罰的心理,索要超出自己現實損失的巨額賠償,而犯罪嫌疑人為使自己得到非刑事或較輕的刑事責罰,經常被迫滿足被害人過高的賠償要求。
3、將刑事和解視為刑罰和賠償之間的一種對價關系。實踐中,有人認為和解制度就是“錢”與“刑”的交換,金錢賠償的多少決定了司法機關從寬處理的幅度。司法實務中,最終能否積極賠償而獲得從寬處罰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加害一方的經濟條件。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加害者有著更強的支付經濟賠償的能力,為了逃避刑事處罰,他們具有更強的支付賠償的意愿,因此,在刑事和解中,經濟實力較強的施害者通常更容易得到受害者的“諒解”。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實力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在相同和類似情況下,受到的刑事處罰可能會截然不同。這種變相的“以罰代刑”勢必會引起社會的極大不公,造成同案不同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法律淪為了以金錢為計量單位的正義時,難免就會引起社會公眾擔憂,這樣的金錢與法律的交換,不僅無法救濟窮人的權利,反而會變成富人的施惡“許可證”。更有甚者,犯罪嫌疑人在參與刑事和解程序過程中,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地向被害人真誠悔罪、賠禮道歉,從而緩解雙方的矛盾,而是將經濟賠償當做換取司法機關從寬處理的籌碼,與被害人甚至司法機關討價還價,妄想司法機關從寬處理自己才答應賠償,如果不從寬就不賠償,這嚴重背離刑事和解的立法初衷。
4、貧富差距的存在導致刑事和解無法實現人人平等。刑事和解既包含物質方面上的和解,也包含精神方面的和解。物質方面主要以金錢賠付為主,精神方面主要是賠禮道歉,認真悔過等,然而在實踐中,幾乎沒有精神方面刑事和解的案例,更多的是以賠償金多少和能否及時一次性賠償來來滿足被害人的要求,從而對加害人進行諒解。這就使得一部分誠意悔悟、甘愿積極賠償,但因家庭貧困暫時不能履行和解協議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和被害人實現現實意義上的刑事和解,出現相同或者相似案件處理方式不平等的現象。
5、司法監督機制不健全可能誘發司法腐敗。實踐中,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達成并履行和解協議后,案件承辦人對案件處理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公安機關一般可以直接撤案或不予立案,移送起訴后檢察院可以作相對不起訴處理,法院對最終的判決結果更是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如果監督不力被極少數辦案人員濫用自由裁量權,放松對案件事實的調查,或者在雙方和解過程中徇私枉法,將大大地削弱司法公信力,誘發司法腐敗。
二、應對策略和建議
1、完善訴訟監督機制
一是建立刑事和解嚴格審查制度。建立一套完備的監督制約機制,使檢察機關在和解中嚴格把關,強化檢察機關對刑事和解監督力度,對刑事和解啟動、適用、標準、協議簽訂、履行等全過程進行動態監督,對達成和解當事雙方的自愿性,協議有無違背國家強制性法律法規,協議內容有無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等進行認真審查,避免發生以錢贖刑、以罰代刑、違法違紀等現象。二是加強社會監督。提高民眾的監督意識。司法機關要加大對刑事和解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使社會各界認識并支持、配合司法部門開展相應的工作,一旦發現腐敗或濫用職權的現象發生,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或舉報,有效地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三是建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跟蹤回訪制度。充分發揮社區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幫教、矯正和犯罪預防中的主導作用,配合做好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切實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再次犯罪。
2、完善刑事和解相關立法
確立科學、嚴密以及實踐操作性強的規則為刑事和解的實際操作提供可靠依據是適用刑事和解程序的根本保障。國家及時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進一步明確刑事和解的調解主體、適用條件、操作程序、協議效力等,使該項工作進一步法制化、規范化和實效化,也便于各個執法主體之間的銜接、協調和協作。
3、統一刑事和解賠償標準、完善賠償履行方式
統一刑事和解賠償標準,以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式對犯罪嫌疑人賠償被害人損失的范圍、方式、數額等進行具體規定,加害人賠償的損失應與其承擔的法律責任及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失相適應,并可酌情考慮犯罪嫌疑人的經濟情況,避免以經濟賠償的多寡作為換取司法機關從寬處理的尺度,保證適用法律的公平性,從根本上防范被害人“漫天要價”、加害人“以錢買刑”現象的發生。另外,在履行方式上,除一次性賠償損失外還可以提供有效擔保,保障經濟困難的犯罪嫌疑人平等地享有和解的權力。
4、建立和完善刑事損害補償制度
從目前刑事和解的司法實踐看,可能會出現加害人真誠悔罪但確實無力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極易產生刑事和解中因貧富差距所導致適用刑罰不平等問題。建立必要的刑事損害補償制度,由相關政府部門酌情給予適當補償,不但使得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應有的保障,同時對貧困的加害人來說也解決了其財產賠償問題。國家可以先行對被害人進行補償,在被告人作出判決后,國家再向被告人追償。如果被害人及其家屬已經從被告人那里獲得了部分賠償,國家可以補償其部分損失。基本保障原則主要是因設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的宗旨是保障被害人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仲裁機構如何進行消費爭議仲裁
2021-02-08不服行政機關撤銷行政許可決定怎么辦
2021-02-24法律援助申請人經濟困難證明表
2020-12-08怎樣理解購房合同中的不可抗力
2020-11-25要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起訴離婚
2020-11-25房屋中介違約應該怎么賠償
2021-01-04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產品責任糾紛應怎樣歸責
2020-12-11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單的種類
2021-01-15財產保險合同指定受益人沒有法律依倨
2020-12-05旅游意外險哪些情況不賠償
2020-12-05認識保險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誤區
2020-12-13保險公司不賠錢怎么辦
2020-12-17如何進行保險索賠呢
2021-01-13精神病人自殺,保險公司應否需要理賠
2020-12-19土地承包合同中委托人范圍是什么
2021-02-26購買拆遷安置房時沒房產證怎么辦
2021-02-06公租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1-07農村拆遷補償有哪些
2021-01-23簽訂拆遷補償協議都有什么注意事項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