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可見,這兩種救濟方式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實際履行具有特殊的功能:
其一,實際履行是實現合同目的、維護合同紀律所必須采取的救濟方式。
其二,實際履行的適用可以使合同得以繼續存續,進而鼓勵交易增加社會財富。
其三,從舉證責任來看,受害人要求采取實際履行的補救方式可不必承擔對實際損失的舉證責任,因而在很多損失難以確定和舉證的情況下,實際履行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當然,盡管違約方不得以其他補救方式代替合同的實際履行,但對受害人來說,在損害賠償方式能夠有效地維護其利益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放棄實際履行的補救方式而采取損害賠償。實事上,某些情況下采用實際履行的方式不足以彌補債權人的損失。例如,債務人遲延交貨使債權人生產經營停頓,從而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盡管通過實際履行獲得了合同約定的貨物,但已遭受的損失仍未得到完全彌補。針對這種情況,就應結合損害賠償救濟方式,保護受害方利益,制裁違約當事人,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
損害賠償與支付違約金
損害賠償與支付違約金都是合同責任的主要方式。前者主要是一種補償性的責任形式,而后者則具有補償性和懲罰性雙重屬性。所以,損害賠償通常要與實際損害相結合,而支付違約金的數額與實際損害之間并無必要聯系。即使在沒有損害的情況下,也應支付違約金。如果支付補償性違約金不足以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債務人還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彌補違約金的不足部分,即違約金可與賠償損失并用。但在兩者并用的情況下,應以受害方的實際損失作為責任的最高限額,即受害方不得獲取超過實際損失的補償。
損害賠償與采取補救措施
在不適應繼續履行的情況下,受損方可以要求違約方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挽回損失。如在買賣合同中,如果標的物的瑕疵可以修補,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修補瑕疵,并由其承擔修補所需費用。但修補后如仍使債權人遭受損失的,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給予損害賠償。例如,債務人修補瑕疵造成遲延履行,而因遲延履行使債權人遭受損失,那么債權人當然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繼承下來的房子屬于二套房嗎
2021-02-08出售土地使用權的方式有哪些
2020-11-08實現抵押權的前提有哪些
2021-03-22離婚不給撫養費
2021-02-26簽訂婚前協議書的注意事項
2020-12-25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以復議嗎
2021-01-18合同債權的權能與特點有哪些
2020-12-20購買回購房時的證件在哪里辦理,辦理流程是什么
2021-02-25離婚時房產證未辦如何分割房產
2021-01-08幫別人擔保買房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呢
2020-11-19調崗降薪合理嗎?
2021-01-26人民調解協議書的效力如何,可以反悔嗎
2021-02-19人壽保險金給付方式有幾種,哪些人可以領取保險金
2021-02-17保險條款應當合理解釋
2021-03-22有保險撞死人保險公司全賠嗎
2020-12-17學生意外保險理賠流程
2021-03-11車禍理賠和法院判決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1土地互換后征用補償費怎么結算
2020-12-15土地入股對農民增收的意義和風險是什么
2020-11-29有農村戶口,無宅基地拆遷補償嗎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