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贈與合同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
屬于無償行為,贈與合同雖原則上為諾成合同,但在贈與物權利移轉之前,除經公證或為履行道德義務的贈與之外,贈與人可在贈與物權利移轉前任意撤銷其允諾。受贈人忘恩負義的,即便贈與合同已經履行完畢,贈與人仍可依法撤銷贈與并取回贈與物;贈與人也不像出賣人那樣承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此外,各國立法還都規定贈與人僅就其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損毀、滅失的,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贈與作為單務、無償合同與典型的交易行為(如買賣、租賃)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制度差異。
二、古典理論揭示了贈與的有償性質
古典合同法理論從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抽象出各個典型的交易關系并加以標準化,通過細密的法律規制來建構典型合同的體系。但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交換不限于“片斷式”的個體行為,也不限于確定的可折算成金錢的交換。在他們看來,契約包括所有人類的行動,經濟交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包括其他的互動行為。
因此,每個具體的法律締約行為都只是廣義社會交換鏈條中的片斷而已。像贈與這樣的被傳統民法定性為“無償”的行為,其實并非真的“無償”,贈與人同樣可能存在著互惠的動機和需求。只不過這些需求被“不用支付對價或報酬”的外觀掩蓋了起來。他們真正追求的東西其實在合同之外。比如,各國法普遍允許贈與人可以撤銷對“忘恩負義”受贈人完成的贈與行為,其實就是承認贈與人對受贈人存在著廣義上的“交易”訴求。
對此,日本著名民法學者大村敦志指出,贈與行為盛行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其目的并不相同。那些在各種節日進行的各種社交性贈與仍是互酬的,在社會學上具有“對待給付”的性質,從長期來看,受贈人必定要對贈與人提供的恩惠作出回報。只有那些向公益團體的捐贈,才屬于真正無對待給付的贈與。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贈予合同是無償的,但并不代表不需要簽訂合同,具體情況下還應當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處理,特別是對于贈與合同的具體協議內容,如果存在違約的情況下,也是需要追究相關人員的違約責任的,避免造成矛盾和糾紛。
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贈與合同是有償合同還是無償合同?
贈與合同中常見問題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成都高空拋物入刑首案宣判,高空拋物可入刑嗎
2021-02-15工商幾種違法行為如何處罰
2021-01-30《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解讀之三
2020-12-17工地受傷老板不賠償怎么辦
2021-01-10輕微交通事故起訴律師費誰給
2020-11-14侵犯商業秘密罪處罰是怎么樣的
2020-12-13沒領結婚證算事實婚姻嗎?
2021-01-18小孩私自拿滅火器玩耍如何處理
2020-11-11交通事故法醫鑒定的申請與注意事項
2021-01-04被性騷擾后跳樓自殺,性騷擾如何判刑
2021-01-14反擔保合同抵押中雙方的權利義務是什么
2020-11-12勞務合同和就業協議書有什么不同
2021-01-25工傷認定能否直接認定勞動關系
2021-01-12公共交通意外險的保險待遇
2021-01-22最高法院出臺司法解釋規范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內容是什么
2021-01-03參保人可選擇幾家定點醫療機構?
2020-11-21小事故逃逸了還能走保險嗎
2021-02-25酒后駕駛把車碰了保險公司賠嗎
2020-11-14網絡投保的銷售情況是怎樣的
2020-12-28建筑施工企業雇主責任保險條款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