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法尷尬的現實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國家利益、集體財產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受害單位往往沒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造成國有資產和集體財產的大量流失。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已成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諸如巨額資金帳外流動、低價變賣國有資產、公款帳外高息轉存、侵吞國有資產收益、無償對外提供國企專用技術等。據有關專家統計分析,我國國有資產流失的渠道多達58種,僅從1982年至1992年,就有5000億元國有資產流入個人或私營企業中。近年來,由于“犯罪"、”轉制"等,國有資產流失還在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由于習慣的“一事不二罰"的執法理念,一些財產型犯罪的行為人”樂"于承擔刑事責任,“樂"于去坐牢,他們認為”犯罪一次,坐牢一陣,享受一生"。有一件王某貸款詐騙案的真實案件。王某利用銀行儲蓄所主任的職務之便,偽造假存單,并以此為抵押憑據到另一銀行貸款近200萬元。案發后無法追回贓款。在訊問他的贓款去向時他說到:“錢已經用光了,既使沒有用完,我也不可能退出來,今后出獄后也許我還是富翁。你們就直接起訴我吧!"后經審判,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十二年,可是不到兩年,他竟獲準”保外就醫",仍過著比一般人還富裕的小康生活。
(二)民行檢察呼喚更新執法理念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中西文化激蕩,法制文化交融,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必然應符合“新陳代謝"的自然發展觀。民商法、經濟法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支柱法律體系,正闊步向我們走來,檢察機關的民事行政檢察勢必應敝開胸懷,主動跟上時代步伐,擁抱未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明顯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們勢必應以改革創新的理念不斷健全完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
應樹立起以下幾點大局觀,努力實現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規范化:
1、公權優先,兼顧私權觀?!靶淌聝炏扔诿袷?是許多國家訴訟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設計的理論前提?!吧崴嚼o大局"、”無公則私不立"等傳統價值觀仍然有其合理性。刑事屬于公權范疇,而民事則屬于私權范疇?!靶淌赂綆袷?法律制度中的”民事"是指私法中的公共利益。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私權在與公權的沖突中加大了比重,私有財產在憲法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調整平等主體法律關系的民事法律漸漸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因此,市場經濟呼喚私權,呼喚民法。在司法實踐中,我們還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確實充分,但是該嫌疑人長期潛逃不能歸案。我們無法施行刑事公權,而他給國家、集體或個人造成損失怎樣救濟呢?我們是及時控制或保全犯罪嫌疑人的財產呢?還是等其歸案后對其實施刑事制裁后再進行民事制裁呢?答案是明顯的,我們應運用民事法律,以兼顧私權。刑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后,應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也體現了保障私權的立法精神。
2、公正優先,兼顧效率觀。公平、正義是法律制度、司法機關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司法公正是檢察工作的靈魂,更是民行檢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效率是司法活動的另一個價值目標,即是說要符合訴訟經濟原則,低投入高產出,降低司法成本。特別是在組織規模、人員構成、經費保障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社會對司法效率的需求更顯強烈?!靶淌赂綆袷略V訟"的制度設計本身是基于效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盡量保證公平、正義,否則辦案再多也枉然。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重大差異,以確保民事訴訟部分的主體平等地位、自愿性質、舉證責任、證據標準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從而優先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促進司法效率的提高。
3、證據優勢觀。在證據標準要求上,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相差較大。刑事訴訟要求“證據確實充分",”排除合理懷疑",而民事訴訟只要求“證據優勢",即是說以證明力較大取勝。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法官、檢察官以及案件當事人既要注重角色的轉換,即訴訟地位、訴訟方式的變換,而且更要注重證據標準的把握。如典型的美國辛*森殺人案中,在刑事審判中,其殺人罪不能成立,辛*森被無罪釋放。但在接下來的民事審判中,因證據標準不同,他被判處高達百萬美元的巨額賠償。
4、司法救濟觀。法治社會主張公力救濟,而盡量減少私力救濟及其帶來的不利后果。司法救濟是最重要的公力救濟。法院的審判職能和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都屬于司法救濟的范疇。從現代法治角度講,民事行政檢察的救濟功能不僅體現在使錯誤的民事行政審判或裁定回到公正的軌道上來。而且也應體現在角色救濟上。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因無具體的利害關系人,致使提起民事訴訟的當事人角色缺位,而法院又"不告不理",進而造成公共利益嚴重損害而無人問津的狀況。權衡之下檢察機關民行部門是最適宜承擔起公益訴訟的角色,全面發揮應有的司法救濟功能。
5、大檢察觀。這里的大檢察觀不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者應凌駕于法院、公安之上,而是指檢察工作是一個大局,檢察機關是一個整體,檢察機關的各項職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性質。各項檢察權是法律賦予檢察院的而不是內部具體哪個部門的。因此,在檢察機關內部分工、人員安排以及工作的運作上應注重分與合的辨證關系。比如在民行檢察工作中,許多時候需要利用偵查職能固定證據或突破案件,需要技術部門運用技術手段增強證據的說服力。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更是需要公訴部門的密切配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擔保書有效期多久
2021-01-19治安處罰程序
2021-01-18贍養協議能否解除
2021-01-06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需要提交申請書嗎
2021-03-12保證擔保協議范本
2020-12-16商標權許可轉讓合同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31連環購銷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29物保人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
2020-11-104歲寶寶在超市跌倒了誰的責任,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18地役權合同模板舉例
2020-12-27被拘留職工能解除勞動關系嗎
2020-12-22拾得遺失物應當妥善保管,重大過失致其損壞要賠償嗎
2021-03-20保險投資基金有哪些投資策略
2021-02-06投保貨物受損后,被保險人應如何辦理索賠手續
2020-11-20平安保險車禍理賠手續
2021-01-18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會被公布嗎
2021-03-14交通事故對方要求的誤工費是由保險公司賠付嗎
2021-02-22家庭保險公司不足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3-19保險合同是指什么
2021-01-20保險合同的關系人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