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往往同時采取死刑復核制度和死刑復奏制度兩大模式來將死刑案件的決定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考慮到法律史學界和訴訟法學界長期以來在死刑復核制度與死刑復奏制度的歷史嬗變及其相互關系問題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意見分歧,甚至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因此,筆者擬從如下方面對此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一)死刑復核制度的歷史嬗變
死刑復核制度始于何時?對此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死刑復核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已經確立。”[2]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國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死刑復核制度的萌芽,但正式的死刑復核制度到隋唐時期才確立。”[3]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準確地講,早在北魏時期,死刑復核制度就已經被正式確立為一項法律制度。漢代也僅僅是對部分案件進行復核,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種對所有死刑案件普遍適用的制度。至于隋唐時期,則使該項制度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完善的程度。《魏書·刑罰志》記載:**太武帝時規定:“當死者,部案奏聞。以死者不可復生,懼監官不能平,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詞怨言,乃絕之。諸州國之大辟,皆先漱報,乃*行。”對于《魏書·刑罰志》的這一記載,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這是死刑復奏的濫殤,有的則認為這是死刑復核的表述[4]。筆者認為,對此不能籠統而論,而應當通過準確分析其基本含義來加以理解。這里的“當死者”,即是指應當被判處死刑的人,說的是死刑復核所要適用的對象;“部案奏聞”,是指先要經過中央有關主管機關案問之后,再上奏皇帝,說的是死刑復核必須要經過的中間環節或程序;“懼監官不能平”,則說的是為何要進行死刑復核,或稱死刑復核所要達到的目的;“獄成皆呈”,即經過審訊和斷議之后,認為擬判處死刑的案件,都要上呈皇帝,顯然指的是死刑復核的時間及范圍;“帝親臨問”,是指死刑復核所要采取的具體方式;“無異詞怨言,乃絕之”,即訊問到囚犯表示完全服罪,沒有任何怨言和異詞之后,才可判處死刑,這是對死刑復核應達到的程度所提出的要求。可見,《魏書·刑罰志》中所記載的這段史文,已經分別從適用對象、程序、原因、目的、時間、范圍、方式、程度等方面為我們全面展示了當時適用死刑復核制度的具體情況。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地說,北魏在中國法制史上首次確立了對后世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死刑復核制度。此后各朝酌加損益,使這一制度更加趨于完備和縝密。至于其具體演變過程,筆者擬在下文第二部分中結合死刑復核的權限問題一并分析,故此出不再贅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財產分割三大焦點
2021-01-04有前科犯了交通肇事會怎么判
2021-03-08隱名股東確認后能否解散公司
2021-01-07強行收購公司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0交通事故傷殘級別
2020-12-23申請財產保全需要多少費用
2021-03-06合同擔保方式有哪些
2021-01-04物件損害責任案中哪些免責事由是可以適用的
2020-12-04二手車過戶費怎么樣計算
2020-11-17房屋中介騙人有哪些手法
2021-01-30解除勞動合同最多賠償多少個月
2021-03-03勞務作業承包關系和雇傭關系的區別
2021-02-09涉外勞動糾紛案件的處理方法有哪些,境內涉外勞動關系有哪些
2020-11-27被辭退需要辦離職手續嗎
2021-03-10出車禍意外死亡意外保險能賠多少錢
2021-03-23汽車投保的技巧
2021-02-14保險公司賺錢的方式是什么
2020-12-17私了后報保險算騙保嗎
2021-03-08保險人如何先予支付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
2020-12-19人身保險的保險人有代位求償權嗎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