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很多人會經常丟東西,東西丟了就不容易找到,但是其他人有可能會撿到。我們從小被父母、老師教育,撿到遺失物要還給別人,或者交給警察叔叔,這是一種義務。但也有的人撿到遺失物會丟棄掉,畢竟不是自己的東西。那么,將遺失物丟棄是侵權么,拾得遺失物該怎么處理?小編為您做詳細介紹。
一、將遺失物丟棄是侵權么
1、侵權行為的類型主要包括:
(1)侵害人身的侵權行為。
(2)侵害人格利益的侵權行為。
(3)侵害身份權的侵權行為。
(4)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
(5)侵害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2、侵權行為法
侵權行為法是調整因侵害他人財產、人身行為所產生的侵權責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侵權行為法屬于我國民法的一個部分。
3、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侵害他人財產或對人身造成損害,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在侵權行為法上,將侵權責任分為一般侵權責任和特殊侵權責任。
綜上所述,將遺失物丟棄不滿足以上情況,所以不是侵權。
二、拾得遺失物該怎么處理
遺失物,是指他人不慎喪失占有的動產。拾得遺失物是指發現他人遺失物而予以占有的法律事實。拾得人與權利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處理規則是:
1、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拾得人可以要求支付必要費用,但不得要求支付報酬。但遺失物人發出懸賞廣告,愿意支付一定報酬的,不得反悔;
2、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同時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自有關部門發出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遺失物歸國家所有。有關部門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使遺失物損毀、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拾得人拒不返還遺失物,按侵權行為處理。拾得人不得要求支付必要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4、如果遺失物通過轉讓為他人占有時,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2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如果受讓人通過拍賣或向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支付的費用。權利人支付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三、相關的法律規定
物權法:
第一百零七條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第一百零九條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第一百一十一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
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第一百一十三條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對于撿到東西的人來說,如果將遺失物丟棄是侵權么,小編告訴大家將遺失物丟棄非侵權行為,如果拾得人不把遺失物還給他人,就是侵權行為,失主是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一旦起訴成立,后果是很嚴重的。所以撿到遺失物還是要及時返還給失主,才是正確的做法。大家在日常中要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好運氣能把遺失物找回來。
遺失物遺忘物埋藏物的區別
拾得遺失物之債有哪些特征?
遺失物品管理的基本原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江蘇省鎮江市精神損害賠償標準
2021-03-18反擔保不動產未經抵押登記有效嗎
2020-12-24新三板掛牌所需主要文件
2021-03-06生產費和撫養費如何算
2020-12-25如何確定立遺囑人是否有遺囑能力
2021-03-11信用卡違約金上征信嗎
2021-02-25遺產繼承方式有哪些
2021-02-24老師打傷學生學校承擔什么責任嗎
2021-01-02按份共有房產已過戶可以贈與嗎
2021-01-23勞動保障公益崗幾年解除合同
2021-03-23停工留薪滿后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2各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主要包括哪些
2021-03-11產品責任保險條款概念
2020-11-20豪車車主為省修車費騙保構成什么罪
2020-12-25建筑工程質量保險合同中權利轉讓的問題有哪些
2021-03-22人身保險合同的訂立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01保險糾紛訴訟與調解對接機制建設的疑問有哪些
2020-12-01香港保單是否受內地法律保護
2020-11-15交保險存錢寬限期限是多久
2021-02-13保險公司解除保險合同引糾紛解除合同是否可以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