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曾經遺失過東西,也曾經撿到過別人遺失的東西。平時有關注民生新聞的朋友們也會留意到,很多人遺失了東西后,通過查找監控錄像而發現撿到東西的人把遺失物私有化了,而且這些人里面更存在著帶著小孩子的家長們。那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遺失物法律定義吧。
一、遺失物的界定
遺失物是動產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觀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處而失去控制的物品。關于遺失物法律定義須滿足下列條件:
1、須為動產。不動產如土地即使時間久遠致邊界不清也不構成遺失物。除一般動產外,有價證券、銀行存折及各種證書等也屬于動產范疇。
2、須無人占有。遺失物在拾得前必須不為任何人占有。判斷占有是否喪失,應依社會一般觀念,根據具體情況,考察原占有人是否具有事實上控制該物的可能性。僅一時喪失對物的占有,并不能構成遺失。因此,占有的物品偶然進入他人地內、建筑物內,均不能構成遺失物。在自己房屋遺失的物品,不能視為遺失物。并且占有喪失必須具有確定性。無人占有是一種客觀狀態,與遺失人的主觀認識無關,因此即使失主知悉遺失物的下落,仍不妨礙遺失物的成立。
3、須非無主物。遺失物占有的喪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法學廣義上的遺失物包括同性質、同特征的漂流物和失散的飼養動物。
二、遺失物拾得行為的界定
遺失物拾得,指發現且實際占有該遺失物,是發現與占有兩者相結合的行為。發現是指認識物之所在,而占有是對物在事實上的支配管領能力。發現與占有缺一均不可構成拾得。需要注意的是,拾得并非一定以拾得人在物理上予以支配,依一般社會觀念即可。拾得遺失物為事實行為,拾得人有無行為能力在所不問。即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仍能成為拾得人。 拾得行為通常為無因管理行為,誠實拾得人以為他人利益之意思管理的,構成無因管理,不誠實之拾得人以為自己的利益拾得以及認為是無主物拾得的,不構成無因管理。法律對遺失物拾得的規定與無因管理多有不同,因此,無因管理的規定只有補充適用的余地。 拾得行為以合法為要件,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拾得人須為占有遺失物之人,但拾得行為也可以指示他人為之,而以發出指示的人為拾得人。若拾得行為由占有機關或占有輔助人為之,且在占有輔助關系范疇之內,則應以其所屬機關為拾得人,但若與所屬機關的指示無關,則系個人行為,由行為人為拾得人。同時有數人占有拾得物的,其數人為共同拾得人。
三、我國對遺失物拾得的民事立法現狀及對法條的評析
(一) 民事立法現狀
目前,在我國民事立法上,規制遺失物拾得問題的就是《民法通則》第79條,該條2 款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迸c此相關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的若干意見》第94條,該條規定:“拾得物丟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拾得人將拾得物拒為己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我國《民法通則》現行規定的本意是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這一規定建立的基礎是我國民事立法中,將市民社會的自然人與政治國家的公民混為一談。法律顯然拔高和夸大了現代市民社會中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對人的行為提出了統一的不恰當的法律要求?,F行制度使拾得人沒有歸還的動力,倒有引導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極作用。這一點只要對我國立法稍加分析便可知曉。
(二) 對我國現行立法的評析
縱觀我國對遺失物拾得制度的現行立法,即《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及相關的司法解釋,除內容過于簡略,難以適用外,尚存在如下不足:
1、規定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應當歸還失主,即對遺失物的歸屬,采羅馬法拾得人不得取得拾得物所有權主義。拾得人對于拾得物將永遠無取得所有權的可能。這樣規定顯然不利于財產的充分利用,導致資源浪費,有礙社會經濟發展。
2、失主享有遺失物的所有權或占有權,并且取回遺失物不需要向拾得人支付報酬。雖然規定了失主應償還支出的費用,但這是與拾得人的實際勞動相對應的,不是報酬。而拾得人有歸還拾得物的義務,并且歸還是無償的。顯然,失主和拾得人間的權利義務是不平衡的,失主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而拾得人卻只承擔義務,不享有權利。這種無償歸還制度在現實中受到挑戰。因為,首先,拾得人返還遺失物,卻得不到失主給予絲毫的利益,則沒有返還拾得物的積極性,倒有可能引導拾得人占有拾得物。其次,如果無償歸還,等于認可失主對因為不謹慎引起的后果不負責任,這就會導致人們以低效率的方式行事。再次,這種無償歸還的法律制度的有效實施的現實可能性僅僅體現在那些已明知拾得人身份的人身上,而對身份不明的拾得人無多大的約束作用。最后,片面強調無償歸還的道德意義,是脫離社會實際的,完全不考慮拾得人利益的立法是很難收到成效的。 通過對我國現行立法的分析,可知主要與道德規范相互配合的無償歸還的法律制度與社會現實間存在了很大差距。針對其存在的不足,建議我國在制定物權法時,應完善遺失失物拾得制度的規定,以平衡受領人和拾得人的利益。
作為現代人,我們本就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素質上也應該跟得上社會的進步。了解遺失物法律定義之后,再遇到撿到遺失物的情況就不應該私自使用,把東西歸還給失主,讓遺失東西的人少點擔心,大家也多份開心。這樣的社會更加美好,也能通過拾金不昧的行為教育好下一代。
遺失物與遺忘物處理方法是什么?
關于遺失物的問題的法律規定
拾到遺失物拒不歸還會有什么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無勞動合同怎么確認勞動關系
2020-11-23銀行不良資產如何核銷
2021-01-11醫療事故中對醫療機構的處罰有哪些
2021-01-31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要求有什么
2020-12-22擔保法保證期間的規定
2020-12-08賠償誤工費后繼續發生勞動行為違法嗎
2020-12-04企業申請破產應提供什么材料
2021-03-04子女贈予父母的房產可以變更回來嗎
2020-11-30回避的適用情形
2020-12-04交通事故傷殘級別
2020-12-23哪些是合同的詐騙類型
2021-01-14合同代理人簽字和蓋章效力一樣嗎
2021-02-03集資房交易受法律的保護嗎
2021-02-03農村征地對于沒有住房的村民怎么安置
2021-03-26哪些情況公司可以辭退試用期員工
2021-02-27怎么認定廠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3保密協議沒有保密費合法嗎
2021-01-18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0企業女職工產假可以休多長時間,懷孕期享有哪些待遇
2021-02-02小區綠化“縮水”業主如何維權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