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些事件也構成法律管理的界限。我們自身的遺失物品和盜竊物品一旦流入社會,就構成了一定的違法行為。那遺失物盜竊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呢,下面小編就這類法律問題為大家進行詳細的解答。
一、盜竊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因新出臺的物權法對于盜竊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沒有作出規定,因此在審判實踐中也存在幾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盜竊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原因是我國法律嚴格禁止銷售和購買盜竊物,如適用善意取得容易縱容購買贓物的行為,同時助長盜竊行為的多發,加上對于被盜財物,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司法機關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追繳后退回,如規定適用善意取得,則會導致法律適用的沖突。
第二種觀點認為,民法范疇內盜竊物應作為普通的一般商品,可以適用善意取得。主要原因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維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交換安全、有效地進行。盡管盜竊物在脫離原所有人的占有時不是基于原所有人的真實意思,但在其進入流通領域后,在復雜的商品交換中,要求購買人從眾多商品中區分出盜竊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對于此情形下的善意買受人,如果不予保護,顯然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第三種觀點認為,盜竊物應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并非絕對禁止或當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附加條件。如可以參照物權法關于對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定,即原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內未行使回復請求權,或在一定期限內行使了回復請求權,但未向善意占有人支付相應的價金等,該盜竊物就應當屬于善意占有人所有。
二、評析
筆者認為,市場交易過程中購買的物品中存在贓物的現象較為普遍,如果一律不予保護,有違公平原則,影響交易安全,但如果按照普通物品來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又會助長盜竊行為及銷贓行為,影響社會風氣,故筆者更傾向于第三種觀點,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
這類物品的法律權益在我國的法律中有著較為復雜的解答。主要是由于當事人的物品意識和盜竊的時間,較為難以分辨,對相應的法律行為也難以分辨。但如不是有意或牟利手段獲得的我國都為寬松的管理。
拾到遺失物拒不歸還會有什么處罰
遺失物品管理的基本原則
拾得遺失物之債有哪些特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合同的風險有哪些,怎么審查企業合同?
2021-02-03股東在何情形可代表公司訴訟
2021-02-25解約定金解除合同的時間
2020-12-22瞞著寫首付贈與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4被撫養人生活費的計算
2020-12-25和艾滋病人結婚是無效的嗎
2021-03-02公司建立了工會可以解散嗎
2021-01-04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
2021-01-24合同形式瑕疵處理
2020-11-18婚前房產婚后更名屬于個人嗎
2020-11-18有關保險的"法律常識"
2021-01-28進出口貨運保險怎樣安全省費
2020-11-22保險公司不作為拒賠合理嗎
2020-11-16車輛修理費高于市值,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1-03-03保險密度 InsuranceDensity
2021-02-24承包的林地可以建房嗎
2020-11-27私人土地轉讓協議書范本包括哪些條款
2020-11-12當賓館遇到拆遷,賓館經營人可以獲得補償嗎
2020-11-09回遷安置房能否買賣
2021-03-22農村拆遷賠償金的算法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