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002年4月14日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對醫療事故概念做了重新界定:“本條例所稱的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與原來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2條規定的“本辦法所稱的醫療事故,是指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務人員診療護理過失,直接造成病員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的醫療事故概念界定相比,責任主體方面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理論上對醫療事故概念界定的突破,為順利進行醫療事故處理奠定了基礎。
應當注意,《辦法》規定的醫療事故主體為“醫務人員”,《條例》規定的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所說的醫療機構,是指按照國務院1994年2月發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即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醫院、衛生院、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以及急救站等醫療機構。所說的醫務人員,是指依法取得執業資格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如醫生、護士等,他們必須在醫療機構執業。
一、轉承責任適用于醫療事故處理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五十二條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給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機關應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民法理論上將這種關于機關法人、企業法人對其機關工作人員責任的承擔方式稱為替代責任,即轉承責任。轉承責任是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責任形式,不同于一般侵權責任。在此種責任關系中,存在三方主體:即侵權行為實施人、責任人和受害人。當行為人實施了致他人損害的侵權行為以后,不是按照一般侵權行為“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規則,由行為人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而是由責任人對此承擔民事責任,即行為主體與責任主體相分離,由責任主體對行為主體的行為負責。轉承責任屬一種法定責任,只要行為人與責任主體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某種轉承責任所要求的依附關系,那么,責任主體就應對行為主體執行其職務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轉承責任不是無條件的,也不是絕對的。一般來說,醫務人員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本身作為獨立的主體,應象其他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一樣,對自己的違法行為獨立負責。當醫務人員從事濫用職權等違法行為時,若并非基于醫療機構的意志和利益,即以個人的人格而不是以醫療機構成員的身份出現的,不能歸咎為醫療機構的過錯,此時,不法行為后果,只能由醫務人員個人承擔。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醫療機構的章程賦予醫務人員的職權,要求他們只能在合法的范圍內以正當的方式行為,而不能以非法的、不正當的方式行為。比如,醫務人員未經授權在其履行職務法定場所以外所為的醫療行為,在醫療對象明知或應知的情況下,即使發生了損害事件,責任主體也不應是醫療機構。從法律上看,醫療機構作為組織體,它與組成它的自然人包括醫療人員是分離的,他們在法律上是獨立的主體,各自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參與社會活動,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和責任。但是,醫療機構具有意思能力,在團體意志基礎上能夠形成并實現自己的意思,這決定了醫療機構的行為可以產生過錯。這種過錯是集體意志的過錯,不是個人的過錯,也不是個人過錯的簡單總和。只有在醫療機構所屬的醫務人員所實施的侵權行為是基于醫療機構的意志產生、受醫療機構意志支配,或與醫療機構的整體意志相聯系的情況下,才表現為醫療機構的過錯。這是轉承責任的行為基礎。
二、醫療事故的民事行為主體與民事責任主體
民事責任是民事法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民法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保護公民、法人的民事權利的實現:一是賦予民事主體權利,使權利主體在權利受到損害或者破壞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非訴訟或者訴訟的途徑向有關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保護;二是使侵害他人權利,或者破壞他人權利的人承擔民事法律責任,以達到保護權利人的目的。確定民事責任主體與賠償義務主體,是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基礎。
醫療機構所屬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時,應由醫療機構還是由醫務人員,或由二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從民法上看,盡管醫療人員在從事醫療行為時,體現了其個人意志,但要由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負連帶責任,在理論上是不通的。《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由于醫務人員的過失致患者損害,即使醫療機構存在過錯,因醫療人員與醫療機構置于一個民事主體之中,不是二者共同實施或一方教唆、幫助另一方實施侵權行為,就不存在共同侵權的情形,對外不可能承擔連帶責任。單獨把醫務人員作為醫療事故民事責任主體,回到了《辦法》所走過的老路上,不但在理論上難以立足,在實際操作中也是障礙重重。非常直觀的一點是,醫療人員常常不具有足夠的財產承擔責任,由其負責,很難使患者得到應有的賠償。而醫療機構應當具有足夠的賠償能力,由其負責不僅使患者的損害獲得足夠的補救,也有利于減少執行中出現的糾葛。凡是醫務人員受聘于醫療機構,在執行職務的時候過失造成醫療事故,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應當是其所在的醫療機構,而不是醫務人員個人。結合《條例》第2條及第五章醫療事故的賠償的有關內容,可以明確,一般情況下,醫療事故的民事行為主體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民事責任即民事賠償義務主體是醫療機構。與《辦法》的規定比較有了很大進步。
《條例》與《辦法》有關責任主體的這一變化,其意義在于,確認醫療行為構成醫療事故的基本性質后,患者可以直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而不是向醫務人員請求。作為例外,只有個體行醫的醫生造成醫療事故時,民事行為和民事責任主體均是醫務人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環境侵權人要承擔哪些損失和費用
2020-11-19違反勞動安全法的責任
2021-02-18股份有限公司退休年齡有限制嗎
2021-03-07違章最遲什么時候處理
2020-12-23喪葬費、死亡撫恤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1-02-142020年撫養費標準多少
2020-12-18申請回避必須暫停審理嗎
2021-01-31先予執行的適用條件
2021-03-21夫妻一方把房屋贈給他人有效嗎
2021-03-07合同保全有哪些措施
2021-01-30學生在學校打架班主任承擔責任嗎
2021-01-10無房產證房屋可以抵押嗎
2020-12-18免責條款有哪些特征
2020-12-03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企業濫用試用期的情形有哪些
2021-03-18解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新亮點
2021-03-17臨時工發生工傷可以進行工傷認定嗎
2020-11-29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保險責任糾紛中有哪些常見法律問題
2021-02-06對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盡力防止損失擴大的責任
2021-03-06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案例分析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