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居住后多久開庭
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未就監視居住后多久開庭作出判決有具體規定,但是對刑事案件審理的總體期限作出了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168條規定,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后一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一個半月。有《刑事訴訟法》第126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準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一個月。
一、監視居住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多久
監視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對其行為加以監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這里的住所,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辦案機關所在的市、縣內生活的住所居所,是指辦案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在辦案機關所在的市、縣內給被監視居住人指定的生活居所。如果被監視居住人有正當理由要求離開住所或者指定的居所,必須經過公安機關批準。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決定監視居住的,公安機關在做出批準決定前,應當征得決定機關同意。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采取監視居住的最長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在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工作。
二、監視居住地點在哪里
監視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對其行為加以監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監視居住的場所為“住處”或“居所”,被監視居住的人沒有被完全限制人身自由。對有固定住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監視居住的場所為指定的“居所”。我們認為,所謂的“住處”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連續的、固定的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居所”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采取監視居住措施時為無固定住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定的場所;而行政拘留所是執行行政拘留處罰的場所,行政拘留是一種完全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措施。
如果在行政拘留所執行監視居住就完全限制了人身自由,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羈押。所以,對辦理監視居住手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能在住處執行;沒有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行政拘留所不能被指定為監視居住的居所。在行政拘留所執行監視居住,不符合法律規定。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賣了多久就可以免除責任
2021-02-28模擬拆遷的協議能簽嗎
2021-02-11土地抵押貸款流程是什么
2021-03-04商標品牌如何促進經貿發展
2020-11-13電子商務法如何監管電商平臺
2021-03-15承攬合同的責任怎么承擔
2020-11-17父親交不起贍養費孫子能交嗎
2021-02-18交通事故中車主的責任
2020-12-29南京辦理勞動關系轉移的備案新政是怎樣的
2021-02-09技術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021-01-12夫妻關系房產過戶需要什么手續
2020-11-12勞動辦不處理問題怎么辦
2020-12-18在醫療期辭退如何賠償
2020-11-13壽險中的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呢
2021-03-05員工意外保險合同的相關內容有哪些
2021-01-25建筑落工程保險的特征
2021-01-28人身保險合同的形式可以有哪些
2020-11-17妻子代簽的名這份人身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1-03-07財產保險意外傷害險種的理賠流程
2021-03-22醫院認定人死不算 保險公司抗辯不成立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