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療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
診療活動的主體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這里的醫療機構是指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及個人診所。醫務人員分為專業醫務人員和社會醫務人員。根據《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專業醫務人員是指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人員。根據原衛生部《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聘用社會醫務人員執業管理的通知》的規定,社會醫務人員系指取得技術職稱的待聘人員或個體行醫者;1999年5月1日《執業醫師法》實施后,社會醫務人員則指取得執業資格的待聘人員或個體行醫者。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4條和第57條的規定,醫療損害賠償責任是由醫療機構承擔的。這是因為,醫務人員是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行為是執行醫療機構工作的職務行為,由于職務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理應由醫療機構承擔。因此只要滿足以下條件,醫療機構就須承擔其醫務人員的替代賠償責任,醫療機構不得以自己沒有選人不當或者已經盡到監督職責而推卸損害賠償責任。
二、非法行醫造成人身損害的賠償人
非法行醫造成人身傷害是指行為人未獲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從事醫療技術服務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它在外觀上和醫療事故有相似之處,都是由于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造成了患者人身損害的后果。現實中,很多因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傷害的情形被誤當做醫療事故處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非法行醫并不屬于醫療事故。
非法行醫并不屬于醫療事故,主要表現于行為主體上的不同。根據《執業醫師法》第39條和《刑法》第337條的規定,非法行醫的行為主體是指未經批準擅自開辦醫療機構行醫或者非醫師行醫的人;而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的規定,醫療事故中醫療行為的主體是經過衛生行政部門批準開展醫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兩者明顯在行醫資格上存在差別。
鑒于非法行醫與醫療事故存在以上區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61條規定,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不屬于醫療事故,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與醫療事故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希望可以幫您解決相關的問題。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本網進行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社保與合同一起才算工齡嗎
2021-03-05上海北京刑事案件律師費標準是多少
2021-02-21手術簽字非直系親屬可以簽嗎
2021-03-02孕婦不同意調崗怎么辦
2020-12-12放棄專利權的情形有哪幾種
2021-02-25買賣合同未開具發票能否請求賠償
2021-03-16如何證明欠條是威脅的
2020-12-19一審判決生效可以申請再審嗎
2021-02-01勞動簽定和司法鑒定有什么區別
2021-02-10企業未成立工會怎么解除合同
2021-02-10學生宿舍摔傷學校要負責任嗎
2020-12-02和房產中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
2021-02-26集資房買賣合同效力如何
2021-01-30農村征地對于沒有住房的村民怎么安置
2021-03-26工傷請假最長多久
2020-11-28同居有經濟補償嗎
2021-02-13勞務派遣轉勞務外包合法嗎
2021-02-04保險合同是附條件合同嗎
2020-11-14外資保險公司超出業務范圍尚不構成犯罪如何處罰
2021-03-07保險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如何認定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