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全文(送審稿)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3 · 707人看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與處理醫療糾紛,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當事人因診療活動引發的爭議。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第三條處理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應當遵循預防為主,依法、公開、公平、公正、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做到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責任明確、處理恰當。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以人民調解為主,醫患和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等有機結合的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領導,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協調解決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第五條醫療糾紛患方當事人要求追究醫療機構民事責任的,可以選擇下列途徑:

(一)醫患協商;

(二)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人民調解;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途徑。

第六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工作,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進行行政處理。

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

公安機關依法打擊侵害患者和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

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監督管理醫療風險保險的相關工作。

財政、民政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有關工作。

第七條新聞宣傳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做好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宣傳和醫療衛生常識教育,引導公眾理性對待醫療風險。

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報道醫療糾紛,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恪守職業準則,客觀公正報道。公民、法人發表與醫療糾紛相關言論時,應當以事實為依據,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第二章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

第八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

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落實醫療質量管理制度,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監督本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工作,檢查醫務人員執業情況。

第十一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監督管理。

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應當遵循安全、科學、規范、有效、經濟、符合倫理的原則。醫療機構應當開展與其功能定位、任務和技術能力相適應的醫療技術,加強醫療技術、手術臨床應用的分級分類管理。

醫療新技術進行臨床應用前,須經規范的臨床研究,取得充分的科學依據,通過國家衛生計生部門指定的衛生行業組織或機構進行的安全性、有效性評估及倫理審查。

國家實行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負面清單管理和手術分級管理。醫療機構開展負面清單內的限制類技術應當經過省級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審批后方可臨床應用。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家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另行制定。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患溝通機制,設立統一投訴管理部門和專門接待場所,公布醫療糾紛解決途徑、程序和聯系方式等,方便患者投訴或者咨詢。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規定,書寫并妥善保管病歷資料。

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

第十四條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篡改、偽造、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歷資料。

第十五條患者有權復印或者復制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

患者依照前款規定要求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并在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醫療機構應當開列復印或者復制清單,由醫患雙方當事人蓋章或者簽名后,各執一份。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或者其家屬在場。

醫療機構應患者的要求,為其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具體收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六條在診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等向患者說明。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十七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范、處理醫療糾紛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相關損害。

第十八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發生或者發現醫療事故、可能引起醫療糾紛的醫療過失行為的,應當立即向所在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當及時向本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報告;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進行調查、核實,將有關情況如實向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報告,并向患者通報、解釋。

第十九條發生重大醫療糾紛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接到重大醫療糾紛報告,應當及時了解掌握情況;必要時,應當派員進行現場指導和協調,引導醫患雙方當事人通過人民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糾紛。

發生下列重大醫療過失行為或者因醫療糾紛引發涉醫違法犯罪案事件的,醫療機構應當在1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

(一)導致患者死亡或者重度人身殘疾;

(二)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后果;

(三)因涉醫違法犯罪導致人員死亡或者重度人身殘疾的;

(四)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條發生或者發現醫療過失行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防止損害擴大。

第二十一條發生醫療糾紛的醫療機構應當指定專門人員與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溝通,說明診治經過,解答疑惑,并告知下列事項:

(一)人民調解等醫療糾紛處理的途徑;

(二)有關病歷資料、現場實物封存和啟封的規定;

(三)有關病歷資料復印或者復制的規定。

第二十二條發生醫療糾紛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

病歷尚未完成,需要封存的,可以對已完成病歷先行封存;病歷按照規定完成后,再對后續完成部分進行封存。醫療機構應當開列封存清單,由醫患雙方當事人蓋章或者簽名后,各執一份。

自病歷封存之日滿2年,患者未主張醫療損害責任權利的,醫療機構可以啟封。

第二十三條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藥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醫患雙方當事人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當事人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當事人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指定。

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

自封存之日起滿2年,患者未主張醫療損害責任權利的,醫療機構可以銷毀封存的物品。

第二十四條患者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的,應當在患者死亡后48小時內進行尸檢;具備遺體凍存條件的,可以延長至7日。

醫療機構應當及時告知死者近親屬尸檢的規定和程序,尸檢應當經死者近親屬同意并簽字;無正當理由拒絕簽字的,視為死者近親屬不同意進行尸檢。

第二十五條尸檢應當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資格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承擔尸檢任務的機構和病理解剖專業技術人員有進行尸檢的義務。

醫療糾紛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請法醫病理學人員參加尸檢,也可以委派代表觀察尸檢過程。拒絕或者拖延尸檢,超過規定時間,影響對死因判定的,由拒絕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擔責任。

第二十六條患者在醫療機構內死亡的,遺體應當立即移放太平間。醫療機構沒有太平間的,遺體應當立即移放指定場所,并在2小時內移送殯儀館。

違反前款規定逾期不處理的遺體,經報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公安派出機構備案后,由醫療機構按照規定進行處理。

第二十七條醫患雙方當事人應當依法維護醫療機構的醫療秩序。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實施危害患者和醫務人員人身安全,擾亂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行為。

第二十八條公安機關對擾亂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行為,應當及時采取下列措施:

(一)迅速制止過激行為,開展教育疏導,控制現場秩序;

(二)及時依法處置現場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對于不聽勸阻的,應當依法采取強制措施并將涉嫌違法犯罪的人員帶離現場調查。

第三章醫療糾紛調解

第二十九條發生醫療糾紛時,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協商解決。患方當事人提出賠償請求的,醫患雙方當事人原則上應當通過人民調解、訴訟等渠道解決。

醫患雙方可以就未造成醫療損害的或者索賠數額較小的醫療糾紛進行協商,具體數額由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規定。

第三十條發生醫療糾紛,醫療機構應當在專門接待場所與患方協商解決。

醫患雙方應當依法文明表達意見和要求,不得有過激或者違法行為,不得擾亂正常醫療秩序。醫患雙方參與人數較多的,可推舉代表進行協商。

第三十一條醫患協商一致且確定賠付內容的,醫患雙方當事人應當制作、簽署書面協議。

第三十二條設區的市以及人口數量較多或者醫療服務量大的縣,應當在司法行政機關指導下,依托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及其組成人員,應當向司法行政機關備案。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不得收取費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予以保障。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聘任一定數量的具有醫學、法學等專業知識、熱心調解工作的人員擔任專(兼)職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員

第三十三條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書面申請調解,也可以口頭申請調解;口頭申請調解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員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基本情況、申請調解的爭議事項和理由等內容。

獲悉醫療機構內正在發生重大醫療糾紛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選派人民調解員主動開展調解工作。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應當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專門接待場所進行。

第三十四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自醫患雙方當事人提出調解申請之日起的60日內調結。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調解期限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延長調解期限;超過約定期限仍未達成調解協議的,視為調解不成。

第三十五條醫療糾紛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或者作出判決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終止調解。

第三十六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及其人民調解員應當對醫患雙方當事人的個人隱私等事項予以保密。未經醫患雙方當事人同意,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公開進行調解,也不得公開與調解有關的內容。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定期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通報醫療糾紛調解情況和建議。

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可以查詢、收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案卷資料,但不得對外公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予以配合。

第三十七條醫療糾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啟動醫療損害鑒定或者專家咨詢程序:

(一)醫患雙方當事人對醫療損害責任存在爭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認為需要啟動的;

(二)賠付金額超過醫患雙方自行協商賠付限額的;

(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條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共同制定醫療損害鑒定機構設置規劃。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共同設立醫療損害鑒定專家庫。醫療損害鑒定機構開展醫療損害鑒定時必須從專家庫中選取專家。

第三十九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從醫療損害鑒定專家庫中選取相關專家進行專業咨詢。咨詢專家應當根據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咨詢事項提供專業意見,并在咨詢意見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專家出具的書面咨詢意見應當明確醫患雙方的責任。

專家咨詢意見書是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參考依據。

第四十條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共同委托具備資質的醫療損害鑒定機構進行鑒定。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經醫患雙方當事人同意,也可以委托鑒定,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預先向醫患雙方當事人收取鑒定費,最終按照責任比例承擔。

第四十一條醫療損害鑒定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條醫患雙方當事人經人民調解達成協議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制作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由醫患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經人民調解員簽名并加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印章后生效。

第四十三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確定醫療機構需要承擔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賠償數額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標準予以計算。

第四十四條達成調解協議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告知醫患雙方當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第四十五條醫療糾紛經醫患協商或者醫療糾紛人民調解達成和解協議或者調解協議的,醫療機構應當自簽署協議之日起7日內,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相關信息,并附具協議書。相關信息不得對外公開。

第四十六條醫療糾紛經人民法院調解或者判決解決的,醫療機構應當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調解書或者判決書之日起7日內,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相關信息,并附具調解書或者判決書。相關信息不得對外公開。

第四十七條建立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發揮保險機制在醫療糾紛處理工作中的第三方賠付和醫療風險社會化分擔的作用。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要求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等保險。

第四十八條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的,應當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通知醫療責任保險的承保機構列席醫患協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準許。

第四十九條醫療責任保險的承保機構應當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原則,合理確定保險費率、保險合同和保險條款。

醫療責任保險的承保機構應當按照保險合同約定,將醫患雙方當事人依法達成的和解協議、調解協議、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調解書或者判決書,作為醫療責任保險理賠的依據,及時、據實賠付。

醫療機構應當為醫療責任保險的承保機構定價、承保、理賠提供必要的數據和信息資料。

第四章醫療事故監督與技術鑒定

第五十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規定,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

第五十一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報告或者其他途徑發現的重大醫療過失行為或者疑似醫療事故的,除責令醫療機構及時采取必要的醫療救治措施,防止損害后果擴大外,應當組織調查,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對不能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第五十二條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工作。

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組織疑難、復雜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的技術鑒定工作。

醫學會開展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所需費用由同級財政部門予以保障。

第五十三條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三級:

一級醫療事故損害:造成患者死亡的;

二級醫療事故損害:造成患者殘疾的;

三級醫療事故損害:造成患者一過性損害的。

根據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判定是否構成醫療事故。

具體殘疾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醫療機構所在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

第五十五條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應當建立專家庫。

專家庫由具備下列條件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含中醫)組成:

(一)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執業品德;

(二)受聘于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學、科研機構并擔任相應專業高級技術職務3年以上。

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條件并具備高級技術任職資格的法醫可以受聘進入專家庫。

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依照本條例規定聘請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法醫進入專家庫,可以不受行政區域的限制。符合本條第二款規定條件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法醫有義務受聘進入專家庫,并承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

第五十六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由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

專家鑒定組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實行合議制。專家鑒定組人數為單數,涉及的主要學科的專家一般不得少于鑒定組成員的二分之一;涉及死因、傷殘等級鑒定的,還應當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或者選取法醫參加專家鑒定組。

第五十七條專家鑒定組成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

(一)是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鑒定的;

(三)曾參與過同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專家咨詢或者醫療損害鑒定的。

第五十八條專家鑒定組依照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運用醫學科學原理和專業知識,獨立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對醫療事故進行鑒別和判定,為處理醫療事故爭議提供醫學依據。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不得威脅、利誘、辱罵、毆打專家鑒定組成員。

專家鑒定組成員不得接受當事人的財物或者其他利益。

第五十九條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應當收集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必要時,可以向雙方當事人調查取證。醫療機構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住院患者的病程記錄、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等病歷資料原件;

(二)住院患者的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病歷資料原件;

(三)搶救急危患者,在規定時間內補記的病歷資料原件;

(四)封存保留的輸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藥物等實物,或者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對這些物品、實物作出的檢驗報告;

(五)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關的其他材料。

在醫療機構建有病歷檔案的門診、急診患者,其病歷資料由醫療機構提供;沒有在醫療機構建立病歷檔案的,由患者提供。

醫患雙方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提交相關材料,并積極配合調查。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如實提供相關材料或者不予配合,導致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能進行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六十條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應當自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之日起45日內組織鑒定并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

第六十一條專家鑒定組應當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個體差異,作出鑒定結論,并制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鑒定結論以專家鑒定組成員的過半數通過。鑒定過程應當如實記載。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及要求;

(二)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的調查材料;

(三)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四)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

(五)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六)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醫療事故等級;

(七)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中的責任程度。

前款第四項、第五項、第六項、第七項應當包含具體分析和理由。

鑒定專家應當在鑒定書上簽署姓名、專業和職稱。

第六十二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六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于醫療事故:

(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診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

(三)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無過失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因患方當事人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后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六十四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經審核,對符合本條例規定作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應當作為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依據;經審核,發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應當要求重新鑒定

第六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規定逐級將當地發生的醫療事故以及依法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情況,上報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六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司法行政、公安、民政、保險監督管理等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未按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導致醫療糾紛激化,引發重大案事件或者其他嚴重后果,或者違法干預協商、調解的,由其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七條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并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相應處分:

(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未及時組織調查的;

(二)未將應當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移交醫學會組織鑒定的;

(三)未按照規定逐級將當地發生的醫療事故以及依法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行政處理情況上報的。

第六十八條醫療機構發生醫療事故的,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事故等級和情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責令限期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執業許可證。對負有責任的有關人員,依法給予相應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發生醫療事故的有關醫務人員,除依照前款處理外,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可以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醫療機構也應當按照規定對過錯責任人進行處理。

第六十九條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相應處分,并可以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直至吊銷其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

(一)未按規定告知患者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的;

(二)沒有正當理由,拒絕為患者提供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服務的;

(三)未按照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和妥善保管病歷資料的;

(四)未在規定時間內補記搶救工作病歷內容的;

(五)未按規定封存、保管和啟封病歷資料和實物的;

(六)未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的;

(七)未建立投訴管理制度、設置統一投訴管理部門或者專門接待場所的;

(八)未制定有關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理預案的;

(九)未在規定時間內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

(十)未按規定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醫療事故、重大醫療糾紛的;

(十一)未按規定進行尸檢和保存、處理遺體的。

按本條例規定及時上報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并采取措施減輕相關損害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行政處罰。

醫療機構也應當按照規定對責任人進行處理。

第七十條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擅自將負面清單內醫療技術應用于臨床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違規臨床應用負面清單內醫療技術的醫務人員,可以吊銷其相應的執業證書;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相應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一條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人員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接受申請鑒定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的財物或者其他利益,出具虛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造成嚴重后果,依法給予相應處分,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許可證,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相應處分,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

(一)承擔尸檢任務的機構沒有正當理由,拒絕進行尸檢的;

(二)篡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的。

第七十三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予以解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偏袒一方當事人的;

(二)侮辱當事人的;

(三)索取、收受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四)泄露醫患雙方個人隱私的。

第七十四條以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為由,擾亂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和醫療損害鑒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五條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醫療責任保險承保及理賠工作的監督管理,依法保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對于違反本條例規定,拖延支付賠償款項的,應當依法予以處罰。

第六章附則

第七十六條本條例所稱醫療機構,是指依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

第七十七條軍隊醫療機構的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依據本條例制定。

第七十八條本條例自年月日起施行。2002年9月1日國務院公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同時廢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張志強

張志強

執業證號:

11301202010164236

河北時代經典律師事務所

簡介:

張志強律師,1983年5月出生,系石家莊第一看守所法律服務辦公室常駐律師、法律顧問,石家莊律澤法律特約法律顧問,北京融吧金融特約法律顧問,河北省司法廳直屬律所——河北時代經典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專職律師,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辦案認真負責,恪守職業道德,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當事人的一致好評。擅長死刑辯護、經濟犯罪辯護、財產犯罪辯護、涉黑涉惡辯護、暴力犯罪辯護、詐騙犯罪辯護以及金融借貸、婚姻家庭等民事糾紛,服務熱線:15373982619(微信同)。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張志強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竹北市| 长丰县| 青铜峡市| 郸城县| 全椒县| 新巴尔虎左旗| 康定县| 兴城市| 资阳市| 宁夏| 长武县| 榕江县| 承德市| 南开区| 松阳县| 德安县| 阳春市| 特克斯县| 睢宁县| 舒城县| 化州市| 昭通市| 宾阳县| 沾益县| 陕西省| 陇西县| 晋州市| 萝北县| 长兴县| 湖州市| 高尔夫| 博湖县| 久治县| 山阳县| 桑日县| 定兴县| 通州区| 竹北市| 阳朔县| 五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