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審是保證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強制措施之一,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了取保候審的條件: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對該條規定的第一種情形,在理解及執行上均不存在異議,但對第二種情形,由于各人理解不同,執行各異,影響法律的嚴肅性。
進一步修改完善取保候審的條件
根據司法實踐的需要,應針對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第二種情形制定具體的標準,并明確規定“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含義。
1.量刑條件:刑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情節、悔罪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由于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罪刑較輕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其逃避偵查或起訴、審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社會危險性較小,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有利于教育、改造挽救犯罪分子,減少訴訟成本。因此建議對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或者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獨立適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2.身體條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第二款規定,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取保候審。嚴重疾病必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明文解釋,并列出具體疾病傷殘標準的便于執行。在辦案過程中,遇到犯罪嫌疑人患有嚴重疾病情形,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程序,提供科學依據、嚴格審批。不論是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或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都是酌情條件。不將其監禁,主要是從人道主義出發,體現了國家對于有特殊情況的犯罪嫌疑人所采取的寬大仁懷的態度。
3.事實條件。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取保,主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對于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足以批捕起訴、判刑,法定刑最低在三年以上的案件,一般不宜取保候審。但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法定辦案時限已到,不能捕、不能訴的案件而需要繼續偵查取證的可以取保候審,但對共同犯罪案件,某些犯罪嫌疑人在逃,由于這些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容易造成犯罪嫌疑人串供等妨礙偵查行為的發生,應慎重考慮。
建立健全有效的審批制約機制
1.建立取保候審的審批機制。根據辦案實踐,偵查、檢察、審判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辦案人員如果認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需采取或者變更為取保候審措施的,辦案人員寫出書面報告意見交所在的科、所、隊、庭、室討論,然后連同案卷一并報送分管領導審核。分管領導同意后,報單位正職審批,取得一致意見后方可辦理取保候審法律手續,填發決定書,并向被取保人宣布,責令被取保人提供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通知執行機關執行。
2.建立跟蹤監督機制。首先要有專門監督機構,負責辦理監督事宜,可由公、檢、法紀檢部門負責,職能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要認真審查取保候審是否符合條件,擔保金管理是否規范,監督方式可采取保前審查,保中檢查,保后督察。其次要建檔定責。對被取保人要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錄取保時間,被取保人表現,期滿處理情況,要做到定人員、定責任,做到誰主辦、誰負責,把任務落實到辦案人員身上,落實到轄區派出所責任區民警身上。檢察院要經常組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
3.完善取保候審法律責任追究制,有效約束被取保人以及保證人。
4.建立對不服保證金罰沒的救濟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于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八條規定:沒收取保候審保證金和對保證人罰款的行為均系刑事司法行為,不能提起行政訴訟,但可以規定當事人不服沒收決定,可以依法向作出罰款或沒收保證金決定的執行機關的上級機關提請復核,上級機關必須七天內給予答復,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檢察機關應嚴格履行法律監督職責,防止辦案部門受利益驅動違法辦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有對外擔保能否注銷
2020-11-22補充協議主體與主合同主體要一致嗎
2020-12-07國家賠償的申請范圍
2021-02-23交通事故傷殘鑒定費用應該由誰繳納
2020-11-07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無故毆打他人如何處罰
2021-01-13客戶不按照合同履行條款怎么辦
2020-11-30無故減薪算辭退嗎
2021-03-13房地產開發流程(詳細)
2021-01-31公司搬遷可以和孕婦解除合同嗎
2021-03-14人壽保險離婚時要分割嗎
2020-12-08投保前最關心的有哪些事
2021-03-26保險公司定損不合理怎么辦
2020-11-21工廠土地轉讓協議怎么寫
2020-12-02農村集體流轉合同可以簽多少年
2021-01-27新農村建設拆遷給相同面積樓房嗎
2021-03-14拆遷安置房指標可以轉讓嗎
2021-01-07城市戶口繼承農村房屋,拆遷可以要求安置房嗎
2021-02-28房屋被偷拆,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嗎
2021-02-20企業拆遷中的一次性停產停業損失如何計算最有利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