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適用的關系
工傷保險補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適用關系,世界各國主要有四種基本模式:(1)替代模式,即以工傷保險完全替代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此模式以德國為代表;(2)選擇模式,即允許被害人在工傷保險與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之間任選一種。此模式為英國及其他英聯邦國家早期雇員賠償法所采;(3)雙重模式,即被害人對于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可以同時請求,共同保有。此模式以現在的英國為典型,我國臺灣地區亦采此模式;(4)補充模式,即受害人對于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與社會保險可以同時請求,但是所獲總額不得超出其所受損失的總額。日本為此模式的典型。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針對該條在答記者問中明確答復為“發生工傷事故,工傷職工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不能再通過民事訴訟獲得雙重賠償”。從上述司法解釋看,我國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適用的關系采取替代模式。即因用人單位原因造成工傷,用人單位一般僅承擔工傷責任,不承擔民事責任。
但是,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與前述司法解釋有沖突:《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時任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卞耀武先生對該條有如是解釋:“在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從業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社會保險,享有相應的賠付金.如果工傷保險金不足以補償受害者的人身損害賠償及經濟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的,從業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付賠償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全國人大對該條的兩點法律釋義表明賦予職業病人工傷保險待遇之外的民事賠償求償權是為了貫徹“損害填補原則”,以免因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統籌或其他特定情況下權利人得不到損害之補償。由此可見,在工傷侵權責任上,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存在沖突。對此應該盡快統一立法,以免在實踐中出現操作上的困難,甚至矛盾的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訂代理合同簽訂流程包括哪些環節
2020-12-16國家法律對保護婦女的婚姻家庭權益有何具體規定?
2021-01-10離婚后探視權的時間規定
2021-01-19什么情況下必須給付老人贍養費
2021-03-18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 關于印發《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2021-02-21被投保人戶籍注銷合同是否終止
2020-12-09擔保合同是債權合同嗎
2020-12-02做不了工傷認定怎么起訴賠償
2020-12-31得過抑郁癥還能否購買人壽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2020-12-19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車禍后保險金怎么申請
2020-11-09保險公司拒賠的情況有哪些
2021-01-27新手上路車禍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3-05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適用什么程序
2020-11-12土地轉讓合同條款變更手續的辦件條件,依據和程序是什么
2020-12-11買了違建的房屋遇到拆遷怎么辦
2021-01-08政府如何進行折遷
2021-01-21被拆遷房屋的用途和面積如何確定
2021-01-22簽訂征地拆遷補償協議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7買房要做好核實房本和確認房主等工作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