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兩罪的區分通常是看行為人有無平賬的行為。如果使用虛假票據平賬,賬面與實際資金情況一致的,這樣對于單位來說,其帳上的資金已被用于合理的支出,賬上已沒有這筆款,這樣行為人支取公款的行為被完全掩蓋,其可以達到侵吞公款的目的,這種情況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平賬。雖然從單位賬面上看似乎是平的,但實際上賬面與庫存資金情況根本不符,很容易發現賬上的虧空,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是不能夠達到侵吞公款的目的的,也就是說行為人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平賬。
當然,是否平賬只是判斷構成貪污罪還是挪用公款罪的一般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例如,行為人挪用公款后為應付查賬而暫時平賬,不能因其暫時平賬改變挪用公款的定性,又如行為人直接侵吞公款并揮霍殆盡,即使未平賬也應認定其構成貪污罪。因此,對行為人行為的定性的關鍵還在于看其主觀上對于公共財物是具有非法占有還是非法使用的故意。那么如何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故意,除了行為人自己的供述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客觀外現的行為表現來分析,其中包括行為人動用公款的手段。對賬目的處理、公款的用途和歸還情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想還”與“不能還”反映了行為人不同的主觀故意和主觀惡性,“不想還”是指行為人有能力歸還而不歸還,反映出其主觀上非法占有的故意,有較大的主觀惡性;“不能還“是指行為人想歸還但客觀上沒有能力歸還,行為人主觀上只有挪用公款的故意,其主觀惡性相對較小,不能因為公款未還而不問緣由就推定行為人主觀上要非法占有公款,這種客觀歸罪對于行為人有失公允,已被新刑法廢止。
另外,不能僅因為被告人潛逃而簡單的推定其對全部公款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大多數情況下,行為人潛逃是因為其實施了挪用公款的犯罪行為且畏懼承擔刑事法律責任而潛逃,是一種畏罪行為,其主觀上是出于畏懼的心理。行為人挪用公款已屬犯罪既遂,其畏懼案發而潛逃不影響其犯罪行為的性質,也就是說對未攜帶的公款,其主觀上不一定轉化為不打算歸還該公款,以及如果查明行為人有能力歸還挪用的公款而拒不歸還,如采取隱匿、轉移挪用的公款的手段拒不歸還,則說明行為人的主觀犯意已由非法使用公款轉化為非法占有公款,應當以貪污罪定罪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經營許可證進行經營的行為構成犯罪嗎
2021-01-21無業一級重殘的患者醫藥報銷的標準是怎么樣
2020-11-27公司變更經營范圍流程怎么走
2021-01-19什么是股權眾籌
2020-12-20前夫的贍養費能作為收入證明嗎
2020-11-19再婚婚前房產協議書格式是怎么樣的
2021-02-25購房合同備案流程是什么,購房合同備案有什么好處
2021-02-07哪些情形單位可以扣工資
2020-12-10公司解除勞動合同需要賠償嗎
2021-01-28如果勞動合同終止勞動者是否能夠獲得一些賠償
2021-02-05如何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4什么是勞務經濟
2020-12-21勞動調解組織有哪些,勞動調解協議有強制力嗎
2020-12-08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2020疫情期間裁員怎么賠償
2021-03-22意外傷害保險證明材料有哪些
2021-02-14異議代簽名保險公司是否要賠
2021-01-28保險合同運用最大誠信原則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0-11-21把人撞傷理賠后不服怎么辦
2020-11-18失業保險基金損失是否可以追回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