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被告的舉證責任行政訴訟是“民告官”的訴訟,為了保護處于弱者地位的原告,證據規則強化了被告的舉證責任,而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證據規則。既規定了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要對自己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向法院提供證據來加以證明;又規定了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行政機關在不能提供或不能在期限內提供相應證據時,要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由于被告負舉證責任,所以證據規則特別強調,即使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也不能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另外,還有許多規定體現了保護弱者的思想。如原告確有證據證明被告持有的證據對原告有利,但被告無正當事由拒不提供的,法院就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張成立。法院不得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調取被告當時未收集的證據,這就要求行為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的當時就必須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也防止出現法院與行政機關共同審原告的現象。明確規定被告不到庭而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將不作為定案的依據,除非是當事人在庭前交換證據中沒有爭議的證據,這樣規定將進一步督促行政機關履行出庭義務。
二、嚴格舉證期限證據規則規定,行政機關的舉證期限為10天,從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被告不僅要在此期間內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而且還要提供其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就要被視為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在行政訴訟中,原告方也有舉證期限的規定。原告要在開庭前或者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逾期舉證將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同時也規定原告在一審程序中未提供證據,而到留到二審法院再提供且無正當事由的,法院將不予接納,主要是為了防止當事人搞“訴訟突襲”。所以,有證據還是及早出示,免得“過期作廢”。
三、司法認知問題繼民事證據規則確定了司法認知制度之后,在行政訴訟證據規則中對此也進行了明確。規定了無須當事人舉證的五種事實,包括眾所周知的事實、自然規律及定理、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但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不包括自然規律及定理)。比如已經被法院判決書確認的事實,當事人就無需再提供證據對判決書確認的事實加以證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訴訟費是破產債權嗎
2021-02-28商標注冊申請的補正時限要求有哪些
2021-01-25轉讓商標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20犯人羈押期間家屬可以進行探視嗎
2020-12-21借款到期日超過三年還能起訴嗎
2021-02-13工傷有工資嗎,工傷工資怎么規定的
2020-11-28集資房出售要補交什么嗎
2020-11-17經辦人要承擔合同的責任嗎
2021-03-14房產土地贈與免稅嗎
2021-01-25勞動糾紛企業能否提出仲裁
2020-12-26人壽保險的理賠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1自駕游如何投保交通事故意外險
2021-03-14保險合同的成立要件有哪些
2020-12-23人身保險費率是什么意思
2021-02-22追討賭資被殺身亡,保險公司應否承擔理賠責任
2021-03-10免責條款不成立保險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11保監會保險代理人資格證還審理嗎
2021-01-23車禍受害人能告保險公司嗎
2021-01-27保險免責條款應該怎么樣才算有效
2020-11-22保險經紀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范圍有哪些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