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釋》第3條規定:“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該司法解釋強調認定逃逸的行為應同時具備主觀客觀要件,客觀方面為逃離現場,同時又強調交通肇事的主觀罪過,即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跑的行為。
《交通肇事逃逸司法解釋認定標準》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主觀上
從主觀上看,逃避法律追究不是肇事者逃逸的唯一目的。實踐證明,肇事者逃逸的目的至少有兩個,一是逃避救助傷者的作為義務,二是逃避法律追究。甚至有的肇事者是以逃避救助義務為其主要目的。因而,在逃逸的目的上,將救助義務撇在一邊,只強調法律追究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二、現場的緊急情況
從現場的緊急情況看,法律不應當只注重追究肇事者的責任,而不注重救助傷者的性命。當發生交通肇事致人重傷后,眼見傷者血流如注,危及生命,作為肇事者,是應當先救助傷者,還是應當先去自首,不逃避法律追究呢?顯然,正確的回答只能是先救助傷者。因為救助傷者刻不容緩,追究責任緩之無妨。因此,當肇事者逃跑的時候,他首先背棄的是救助傷者的作為義務,其次才是不逃避法律追究的義務。況且,就兩種義務的重要性而言,顯然也是前者大于后者。
三、懲罰與救助的邏輯關系
從懲罰與救助的邏輯關系上看,法律也不應當把追究責任放在首位。前文已經指出,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身負兩種義務,一是救助傷者的義務,一是接受法律懲罰的義務。為什么要救助傷者?是為了恢復傷者的健康,維護人權;為什么要懲罰肇事者?是因為他造成了傷害,侵犯了人權。可見,追究法律責任的目的正是因為造成了傷害。既然如此,就不能為了追究法律責任而耽誤救助傷者。否則也就失去追究法律責任的實際意義。
四、社會關注的焦點
從社會關注的焦點看,也不應將追究逃逸者的法律責任放在首位。眾所周知,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社會問題。該問題一出現,立即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社會關注的焦點恰恰是肇事者不救助傷者而不是逃避法律追究的問題。
五、刑法原理
從刑法原理上講,也不應重點考慮追究逃逸的法律責任問題。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刑法只把犯罪后不逃避法律追究(自首)的行為作為從輕處罰的情節,但不把犯罪后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作為加重處罰的情節。交通肇事罪同其他犯罪一樣,尤其同其他過失犯罪一樣,不應把犯罪后的逃跑行為作為加重處罰的理由。刑法第133條之所以規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處罰,立法本意在于督促肇事者救助傷者,而不在于督促肇事者不要逃避法律追究。
我國對這類犯罪情節的認定有著較為詳細的規定,是指相關的案件犯罪者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躲避和逃逸相關的交通部門的法律制裁。對我國的執法工作和相關的法律工作難以進行辦理,對社會和相關受害者的法律權益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我國會依法進行追究。
開車撞死人后逃逸判多少年
輕微肇事逃逸拘留多久,輕微肇事逃逸怎么處罰
2020年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如何認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操縱股票市場是什么罪
2020-11-18第三方支付代扣的流程是什么
2021-01-23職務發明的發明人有獎勵嗎
2020-12-24全款公寓房可以抵押貸款嗎
2021-01-24買賣合同是否可以對抗贈與合同
2021-03-06土地轉讓和劃撥的區別有哪些
2020-12-29生活不困難也能索要贍養費嗎
2020-11-2850多歲的父母要贍養嗎
2021-03-04產假期被裁員賠償標準
2020-12-24消費合同多久生效
2021-03-01選購公寓房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05勞務派遣員工轉正后工齡如何認定
2020-11-20實習期離職要交違約金嗎
2021-01-04抵押房的保險和購買人壽保險
2021-03-11雇主民事責任要如何認定
2021-01-26簽訂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應掌握哪些知識
2020-12-10新車可以異地購買交強險嗎
2021-01-02在哪些情況下保險公司也會拒絕賠付
2021-01-31某服飾公司訴保險公司車險理賠糾紛
2021-02-26不小心撞死人有商業保險怎么判定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