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講“從事雇傭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雇員依照雇主的指示、指揮、授權或監督在自己職權范圍內行為;
2、為了完成職權范圍內的事務,所為的輔助行為;
3、為了雇主之利益的合理行為(也可能是超越職權的行為),這類行為應具有客觀上的合理性;
4、雇員獲得報酬。將第三種行為納入雇員從事雇傭活動的行為,主要是為了保護受害者的利益,使其較容易得到補償。另外,有的觀點認為,雇員超越職責的行為、擅自委托行為、違反禁止行為和借用機會行為不屬于執行職務。筆者認為,對此不可一概而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雇員受雇所實施的行為,直接為雇主創造了經濟利益或其他物質利益,對于損害事實,雇主應承擔賠償責任。
例如某公園的玩樂危險項目,經理明確警告其雇員禁止未成年人單獨進入,但其雇員為增加收入,擅自賣票給未成年人,結果造成傷害的,其雇主應該承擔責任。在該案中,雖然雇員違反了該公園管理的禁止規定,且是明知故犯,但其雇主并不因此而免責,因為雇員是為了雇主的利益而行為的。又如: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執行職務又為自己謀取私利的,仍應認定為執行職務的行為,即“借用機會行為”。
例如,某司機在送貨途中,繞路拉一家屬搭車因車禍致人損害,該行為仍為執行職務中的行為。但若謀取私利的行為與執行職務無關的,則不應認定為執行職務。受雇人在從事雇傭活動中,以從事雇傭活動為介體,故意致害他人,以達到個人不法目的,雖然其內在動機是處于個人的私利,但其行為與雇傭活動有內在的聯系,此應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的行為。
例如,某店員收到顧客的一筆貨款后,乘職務之便卷款離開,該員工雖然有侵占他人財務的行為,但他的行為與其職責有密切關聯,應視為從事雇傭活動的行為。
在實踐中,經常出現所謂的“借用他人之雇員”的現象,即原雇主基于契約或其他關系將其雇員讓與他人(臨時雇主)使用,而在執行職務時致他人損害的情況。出借之雇員致第三人人身損害時,究竟應由原雇主負責還是臨時雇主負責呢?筆者認為應采用利益說,即以下二項標準:一是在損害發生時,實質監督或控制雇員之行為的主體是誰;二是雇傭人究竟為誰之利益在執行職務。如果損害發生時兩項標準均符合,客觀上是為誰之利益行為且受其指示,則應有該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原雇主與臨時雇主均參與了監督或管理,則由受益人承擔賠償責任。原因是雇員是為了雇主的利益行為,代表了雇主,雇主承受這種利益,也要承受因此而帶來的損失。
審判實踐中還有這樣的情況,在雇傭關系成立的情況下,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的時間段中,從事個人的一些基本活動,如餐飲、穿衣、住宿等,這時候雇員受到了人身損害,雇主是否要承擔賠償責任。筆者認為,應區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如果在雇員家庭所在地雇員的上述行為應視為通常意義上的上、下班以后的行為,屬雇員的個人行為,雇主不應承擔責任;若雇員從事雇傭活動的區間在外地,雇員的整個活動都應視為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為雇員的每一項“個人”活動都是為完成雇傭活動做的準備或是必要的組成部分,雇主應當承擔責任。但也有例外情況,如雇員因個人飲酒和參加娛樂活動等純個人行為方面遭到人身損害,這些行為并非是為了雇主利益的合理行為,雇主去賠償有失公平,按照民法的公平原則,雇主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復議成功多久釋放
2020-11-11因生病不能勝任工作離職補償是怎樣的
2021-03-09公司減資股東是否承擔補充責任
2021-01-15專利費用繳納的方式有哪些
2021-02-10定金與訂金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1-02-13買地鐵房的注意事項
2020-12-07包辦婚姻與買賣婚姻有何異同
2020-12-29不贍養老人能正常分配撫恤金嗎
2021-01-23公司和個人簽的租賃合同有效嗎
2021-01-04繼承人滿足何種條件才能參與繼承
2021-01-13懷孕期間可以要求調崗位嗎
2021-01-03員工辭退怎么賠償
2020-11-22職工被采取強制措施能否退休
2021-02-12勞動爭議能主張前幾年的年假嗎
2020-12-14[案例]:碰到勞務欺詐,求職者該怎么辦?
2021-01-02飛機軍事延誤賠償標準
2021-02-18保險公司開學申請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5人身保險合同法律上有什么規定
2020-11-09推進人身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
2021-03-15車主無責保險拒賠車損合法嗎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