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逃逸第二天自首怎么處理?
已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只要在主觀上為了逃避事故責任故意離開事故現場的,均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第二天自首不影響本罪成立,只能說明犯罪嫌疑人有悔過情節,在審判時可以酌情減免一定的處罰。實踐中,交通事故當事人在事故發生后,為了逃避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離開事故現場,沒有積極履行搶救傷者和財產、向交通管理機關或者公安機關報告事故情況、在現場等候處理等交通法規所規定的義務,以此作為判斷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標準,可以將如下情形界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行為人駕車或棄車逃離事故現場的;
2、行為人有酒后和無證駕車等嫌疑,在報案后不履行現場聽候處理的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場后又返回的;
3、行為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未報案且無故離開醫院的;
4、行為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給傷者或家屬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聯系方式后離開醫院的;
5、行為人接受調查期間逃匿的;
二、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構成有三個方面:
1、主觀方面: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2、客觀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從刑法理論來看,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對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認定。
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雖然沒有逃離現場(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門處理時畏罪逃跑,雖然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構成的,也應當受到法律的嚴懲。
綜上所述,交通肇事逃逸是性質惡劣的行為,如果當事人在次日自首,雖然是一種后悔行為,但是也不能掩蓋其當初逃逸的主觀意圖。構成犯罪的,法院還是會做出有罪判決,只不過自首的情節可以從輕處罰。對于情節不嚴重的,可以判處緩刑。
交通肇事罪能判緩刑嗎
交通肇事罪量刑標準
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押金立法時要注意押金的數額
2020-12-25征地補償的新標準是什么
2021-02-06網上轉賬記錄有法律效力嗎
2020-11-21賭博200萬流水能判多久
2020-12-27在不起訴的情況下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1-26侵犯隱私權怎么處理
2020-12-04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受讓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2-26抄襲小說犯法嗎
2021-02-09主合同涉及刑事案件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0-11-16離婚調解怎么進行
2021-01-05房屋作為遺產如何分割
2020-11-24怎樣通過申請支付令來要債
2021-02-15交通事故鑒定收費標準
2020-12-16婚姻關系確認案件能否使用調解
2020-11-09離婚起訴書要提交幾份
2021-02-17父母去世之前能繼承房產嗎
2020-11-24拆遷賠償房產能否抵押貸款
2020-12-28宣傳單是否屬于要約邀請
2020-11-27劃撥土地沒房產證怎么過戶
2021-02-26父母把拆遷安置房贈予兒子怎么做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