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在我國,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責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隨傳隨到的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執行。取保候審簡單理解就是案件進行審理,但犯罪嫌疑人是不用被羈押在看守所,可以回家有一定限制的人身自由,所謂限制就是在取保候審期間,沒有經過辦案單位的同意,是不能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取保候審可以適用的對象是: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五)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應當為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采取取保候審。
上訴六種情況是根據《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所做的歸納,如果遇到上述六種情況,當事人均可以委托律師向辦案單位申請取保候審。
那么,如果申請取保候審呢?
當事人委托律師后,經過律師的申請,辦案單位同意后,一般辦案單位會要求當事人提供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
保證人一般是指:
1、與本案無牽連;
2、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
3、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
關于保證金的數額,一般是由辦案單位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犯罪嫌疑人的經濟情況確定的,一般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是2萬元至5萬元不等。
其次取保候審的期限,最長是12個月,因為取保候審并不意味著案件結束了,案件是要繼續辦理,只不過當事人可以回家自由生活,不需要在看守所羈押了,所以取保候審是有期限限制的。很多當事人在辦理完取保候審認為沒有事情了,就對案件不重視,結果往往因為不重視對辦案單位的傳喚置之不理,結果被取消取保候審又被羈押回看守所。因此這里提醒各位當事人,辦理了取保候審并不意味案件結束,案件要繼續審理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隱私侵權怎么判
2020-12-23產品責任糾紛是否屬于侵權糾紛
2021-02-26撫恤金與遺產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05涉外離婚怎樣送達訴訟書
2021-03-24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討回債務
2020-11-12工程款支付流程是什么,工程款支付的違約責任是什么
2020-12-23交通事故應該怎么起訴
2020-12-22精神損失費賠償標準2020
2020-12-05物業非法入駐怎樣處理
2021-03-24團伙盜竊價值七萬如何量刑
2021-02-01協議離婚,如何要回我的買車資格
2021-01-30違法合同簽了算數嗎
2021-01-31房產確權訴訟要所有繼承人嗎
2021-01-28給人幫忙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16已登記的地役權申請轉移登記提交的材料
2021-03-17買房定金是否能退回
2020-12-24員工涉嫌刑事責任怎么處理,單位是否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7實習期間受傷是否屬于工傷
2020-11-10個人所得稅沒有繳納稅務局會如何處罰
2021-01-20壽險投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