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納入刑法的理由是:刑法的立法目的是預防犯罪、懲罰犯罪,犯罪的構成要有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要有符合實施犯罪的自然人、犯罪的主觀方面要有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心理狀態(故意或過失)、犯罪的客觀方面要有犯罪行為人具體的表現、犯罪客體要有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從犯罪的構成要件來看要想制定見死不救罪很難把握。
比如一個小孩掉入河里,岸邊站著一個成年人,成年人沒有救助,小孩溺水死亡,如果我們想制裁成年人,那我們又怎么判斷其所侵害的社會關系,怎么判斷其是故意不救助呢?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救助的條件,恰恰站在岸邊的這個人就不會游泳,實施不了救助的行為,法律也不能強人所難。要想判定成年人是否有救助的條件,關鍵的問題是成年人是否會游泳,我們該怎么去判斷、怎么去取證呢,做鑒定嗎?不現實。
如果是這樣那恐怕從此以后不會有人再去河邊了,否則會有被刑事處罰的危險。人與人的生命是等價的,法律保護小孩的生命權,也同樣要保護救助者的生命權,誰能保證成年人在救助的過程中不會有生命危險呢?法律絕不能在保護被救助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時而不顧及救助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只有那些社會危害性達到一定程度且經刑法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才構成犯罪,才能給予刑事處罰。將一種道德范疇的行為立法要十分慎重,不能在個別惡性的個案影響下,在輿論的鼓噪下,就貿然地將道德問題法律化,特別是道德問題刑法化,如果將其法律化、刑法化,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可能給侵犯公民權利和自由制造借口。90年代中葉法學界就曾對見死不救是否構成犯罪問題進行了熱烈而長時間的討論,結果不了了之,未見到任何結論。2011年11月26日鳳凰網對見死不救是否應當立法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有80、42%的人持反對意見。
不實施救助的行為的確給需要救助的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雖然不道德但其并沒有主動傷害到其他人利益,這應當屬于個人自由,救助者并沒有法律義務,換句話說,救助是他的思想高尚,不救助也是他的權利。其實救助的行為有很多種,包括及時通知家人、求助公安機關、打120急救,法律也可以通過設立見義勇為基金,獎勵積極救援者來弘揚道德,還可以鼓勵一些民間大型機構贊助好事者免費幫其打官司、或修改舉證規則通過司法保障那些做好事者免受誣陷,還可以在學校、在社區、在公共場所進行普及法律知識活動,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以案講法、開辟法律服務熱線、開辟法律服務專欄,通過這些形式講法律、講道德、講社會危害性,讓人們有更強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
試想一下,真的立法了得不到普遍人的認可,其最終結果是因見死不救而觸犯法律者太多,使民眾叫苦不堪、怨聲載道,真的立法了因為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而導致法律條文被虛置,那結果是徹底顛覆了司法權威。道德問題用法律來解決,就好比是用大炮來打蚊子,刑罰是一柄“雙刃劍”,用之不當會兩敗俱傷。
換言之,刑法這種國家權力如果使用不當,即可能無法達到處罰的功效,也可能會侵害無辜公民的各項權利。(1)從法律上講把見死不救作為一種義務上升到法律層面,不符合中國的現狀,畢竟我國國民的道德還沒有達到一見到危險就能主動伸出援手的水平,因此將道德層面的這一問題用法律來制裁,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綜上所述,就拿一個溺水的例子來說,行為人跳下去救死了是仁和見義勇為,不救是見死不救是不仁。這就是一種非常有爭議的行為。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賣合同怎么審查
2021-02-25成都高空拋物入刑首案宣判,高空拋物可入刑嗎
2021-02-15婦女生產期間可以免職嗎
2020-12-06婚姻關系無效能否撤訴
2020-12-04公司章程能否對股東會的表決方式進行規定
2020-12-21公司開空頭發票負責人逃跑構成刑事犯罪嗎
2020-11-13破產和解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2020-12-01監護人無法履行職責由誰來照顧
2020-12-01交通事故受害人可否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
2020-12-27交通事故訴訟律師費是多少
2020-12-28聘用顧問需要遵循勞動法嗎
2021-01-10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夫妻財產分割:人身保險合同權益的分割
2021-01-29人身保險合同的特征及主要條款有哪些
2020-12-02二審判決書生效保險公司理賠時間
2020-11-17反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存在的困境
2021-03-06貨車超重出事故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0-12-20電子保單好不好呢
2021-02-08受害者加強險的拒賠情況有哪些
2021-03-01被保險人因犯罪死亡保險人應否承擔給付責任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