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工作一直是各地方政府較為頭疼的工作,由于各地的特異性和差異性,征地標準很難達到一致,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早日出臺符合各地方特色的征地標準。宿遷市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也已經被討論通過并在全市通用。那么該辦法對于征地補償以及被征地農民的保障究竟是如何規(guī)定的呢?下面小編來為您解答。
一、征地補償相關法規(guī)
第九條 征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征地補償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用途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被征收土地的面積計算;征收建設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計算;征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的0.5倍計算。
第十一條 征收農用地應當支付安置補助費,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按照被征收的農用地面積除以征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均農用地面積計算。
征收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第十二條 征收土地涉及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征收宅基地涉及農民住房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能夠重新安排宅基地的,對其住房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補償;未能重新安排宅基地的,按照與被征收住房面積相當的原則安排住房,或者按照市場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征收土地涉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能夠重新安排其他建設用地的,對其建筑物、構筑物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補償;未能重新安排其他建設用地的,按照市場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第十三條 征收土地涉及前條規(guī)定以外的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電力、通訊基礎設施等其他地上附著物,按照等效替代的原則支付遷移費、改建費或者補償費。
青苗補償費按照一季的產值計算,能夠如期收獲的不予補償。對可以移植的苗木、花草以及多年生經濟林木等,支付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給予合理補償或者作價收購。
第十四條 各類地區(qū)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最低標準按照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的標準執(zhí)行。
各類地區(qū)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的具體標準,按照市人民政府有關文件規(guī)定執(zhí)行。
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
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后,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應當按照調整后的征地補償標準執(zhí)行。
第十五條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標準,按照省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征地補償標準執(zhí)行,國務院規(guī)定的標準高于省人民政府的,執(zhí)行國務院規(guī)定的標準。
第十六條 土地補償費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應當將不少于70%的農用地土地補償費支付給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
安置補助費用于16周歲以下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和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歸其所有者所有。
第十七條 征地補償費用沒有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有權拒絕交地;征地補償費用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應當按期交地。
第十八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被征地農民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爭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協(xié)調;協(xié)調不成的,由批準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協(xié)調、裁決爭議的具體程序按照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相關法規(guī)
第十九條 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之日為界限,將被征地農民劃分為下列三個年齡段:
(一)16周歲以下(未成年年齡段);
(二)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勞動年齡段);
(三)60周歲以上(養(yǎng)老年齡段)。
縣(區(qū))人民政府(管委會)確定的被征地農民每個年齡段人員比例,應當與被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各該年齡段人員比例基本相同。
第二十條 未成年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按照當地安置補助費標準一次性領取生活補助費,不再作為被征地農民參加城鄉(xiāng)社會養(yǎng)老保險。
第二十一條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愿選擇參加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或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由市、縣(區(q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從其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財政專戶個人分賬戶中逐期代繳;當個人分賬戶資金不足以支付其應繳納的養(yǎng)老保險費用時,由其個人籌資繳納。
第二十二條 養(yǎng)老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從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次月起,按照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1倍按月領取養(yǎng)老補助金。被征地前已經參加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人員,同時享受省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基礎養(yǎng)老金。
第二十三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主要包括安置補助費及其增值收益和縣(區(qū))人民政府(管委會)從土地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會保障費用。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由縣(區(qū))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解決。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標準按照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1倍乘以139計算。
縣(區(qū))人民政府(管委會)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則籌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從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優(yōu)先安排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
第二十四條 市、縣(區(qū))財政部門應當設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財政專戶(以下簡稱保障資金專戶),管理、核算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一次性劃入保障資金專戶,并建立個人分賬戶。
第二十五條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達到領取養(yǎng)老金年齡的,其在保障資金專戶個人分賬戶中的資金本息余額一次性退還本人。被征地農民死亡的,其在保障資金專戶個人分賬戶中的資金本息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第二十六條 被征地農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可以按照規(guī)定申請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十七條 被征地農民按照醫(yī)療、工傷、生育保險規(guī)定繳納保險費用后,享受相關待遇。
第二十八條 市、縣(區(qū))人民政府(管委會)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zhèn)就業(yè)體系,加強就業(yè)培訓和指導,創(chuàng)造就業(yè)條件,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yè)。
綜上所述,宿遷市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已對全市的征地補償以及征地后農民的保障問題做了全面的規(guī)定和解答,從制度上保障了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公開透明的法規(guī)條例更能促進宿遷市和諧、有序的發(fā)展,保證征地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利益。
征地補償協(xié)議書是怎樣寫的?
征地補償維權方式有哪些
2020新農村征地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高空拋物關多久
2020-12-01請律師打離婚需要多少律師費
2020-11-23子公司股權轉讓需要母公司股東會決議嗎
2021-01-30酒駕記錄保留多久
2021-01-12實際住房面積比老宅基證面積小怎么辦
2021-01-30女方離婚訴狀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1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子女可代位繼承遺產嗎?
2021-03-25購房預算從何做起
2021-01-08單位蓋的集資房是什么性質
2021-02-11公租房戶口在有居住權嗎
2021-01-27調崗調薪是否屬于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28員工不同意調崗公司能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27被動物咬了該如何維權
2020-12-10拼裝的汽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由誰賠償
2021-02-07我國產品責任的損害是如何賠償的
2021-01-05產品責任險與雇主責任保險有什么區(qū)別
2020-12-15建設項目工程保險費
2021-02-02限制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如何被限制
2021-01-04保險合同的成立需要具備哪些
2021-01-30人身保險合同的形式可以有哪些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