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如果大家的房屋被政府進行征用的話,大家都是可以領到征地補償款的。但是征地補償款一般是屬于國家財政劃撥出來的公款,是不允許相關工作人員私自進行挪用的,如果挪用的話,有可能會觸犯國家的刑罰。下面律霸小編就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挪用征地補償款會受到什么懲罰?
一、挪用征地補償款會受到什么懲罰?
適用挪用公款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數額巨大不退還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具體規定,第一條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規定的“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給他人使用。
挪用公款給私有公司、私有企業使用的,屬于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
第二條 對挪用公款罪,應區分三種不同情況予以認定:
(一)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構成挪用公款罪。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歸個人使用,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但在案發前全部歸還本金的,可以從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給國家、集體造成的利息損失應予追繳。挪用公款數額巨大,超過三個月,案發前全部歸還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二)挪用公款數額較大,歸個人進行營利活動的,構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時間和是否歸還的限制。在案發前部分或者全部歸還本息的,可以從輕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挪用公款存入銀行、用于集資、購買股票、國債等,屬于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所獲取的利息、收益等違法所得,應當追繳,但不計入挪用公款的數額。另外根據該司法解釋第三條之規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以挪用公款一萬元至三萬元為“數額較大”的起點,以挪用公款十五萬元至二十萬元為“數額巨大”的起點。挪用公款“情節嚴重”,是指挪用公款數額巨大,或者數額雖未達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惡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嚴重影響生產、經營,造成嚴重損失等情形。
“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至一萬元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數額起點。挪用公款五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屬于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情節嚴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情節嚴重的其他情形,按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執行。各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按照本解釋規定的數額幅度,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并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二、規范補償款發放程序、加強對補償款發放環節的監管的建議
1、要在征地拆遷補償款發放之前進行公示。避免個別部門、干部通過偽造征地現場原始丈量登記表、征地協議書等資料,套取、貪污征地拆遷補償款。
2、征地拆遷補償款需通過銀行打卡發放。有的項目一味的推進速度,采取現金發放的形式在田間地頭直接發放,補償資金發放手續不完備,且缺乏必要的監管機制進行監管,容易滋生腐敗。
3、鄉鎮財政所分村分項目設立征地補償專戶。個人的征地拆遷補償款直接從鄉鎮財政所撥付,不經過村級賬戶,避免由村 (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擠占、挪用征地補償費用。
鄉鎮財政所在發放時要加強監管,確保鄉鎮財政所和銀行的代發放清單一致。
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將征地補償款進行挪用的話,在進行處理的時候,是根據國家的挪用公款罪來進行的。如果挪用的征地補償款數額巨大,并且造成了不良影響,沒有有對公款進行退還的話,嚴重的會有可能面臨無期徒刑。
公房拆遷安置補償款屬于遺產繼承范圍嗎?
征地補償款分配時,如何處理?
房屋拆遷補償款太低怎么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在什么情況下對消費者承擔侵權連帶責任如何劃分
2020-11-24較大火災事故如何處罰
2021-03-22健康證明怎么寫,健康證明模板有哪些
2020-11-18專利異議審查的時間限制是什么
2020-12-24治安拘留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22離婚訴訟費用是怎樣計算
2021-03-12哪些情形禁止結婚,干涉結婚違法嗎
2020-11-19裁定管轄包括哪三種管轄
2021-01-01拆出資金限于哪些
2021-02-02學生在宿舍丟東西,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15拆遷安置房可以買嗎
2021-01-10勞動爭議管轄有什么法律規定呢
2020-11-14哪些糾紛屬于勞動爭議糾紛
2021-03-19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國際貿易貨物運輸保險
2021-01-30精神病人縱火保險公司需要賠付嗎
2021-03-04固定資產保險費如何計算
2021-03-25保險經紀人的資格條件有哪些
2021-02-15拒保
2021-02-18土地承包合同怎樣符合國家土地政策標準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