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城市都大力擴張城市規模,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郊區農村土地不斷被征收。宿遷市為了保障征地工作的順利進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頒布了有關政策。那么,宿遷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的內容是什么?這個文件里面對征地補償標準、失地群眾的社會保障及資金管理等作出了規定,下面我們就詳細做個介紹。
宿遷市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和長遠生計,規范征地補償安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省政府令第93號)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給予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行為。
第三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應當遵循即征即保、應保盡保、分類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則,與促進就業相結合,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第五條 被征地農民應當從征地前在擁有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擔農業義務的成員中產生,原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享有優先權。
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由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商定后提出,經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場)審核,并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公示后,報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確定。
第六條 被征地農民人數的確定以參加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的人口為基數,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提供的名單為依據確認。
縣(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由縣(區)農工辦牽頭建立。數據庫成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名單,逐級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場)和農工辦、計生、公安、民政部門審核確定,作為被征地農民確認的依據。
(一)下列人員可計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
1、戶口在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并承擔相應義務的常住人員;
2、入學、入伍前符合第1項規定條件的在校大中專學生、現役義務兵、士官(不含現役軍官),以及大中專學生畢業后戶口遷回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尚未就業的;
3、入獄前符合第1項規定條件的服刑人員;
4、第二輪土地承包后計劃內出生的人員;
5、因合法的婚姻、收養關系,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且在遷出地已不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
6、根據國家移民政策,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
7、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并實際居住,在原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無穩定非農職業,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接納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人員。
(二)下列人員不計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
1、歷次征收土地已進行安置的人員;
2、戶口在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包括以前承包土地的)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編工作人員;
3、原戶口在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并承包土地經營,現已死亡的人員;
4、戶口雖在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但屬經有關部門批準離退休、退職并領取退休金或養老保險金的人員(含因子女頂替,本人戶口回鄉的離退休、退職人員);
5、戶口雖在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但不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常住人口;
6、原戶口在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并承包土地經營,現已結婚戶口遷出后,在遷入地已依法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或已納入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人員。
各縣(區)在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時,可結合本地實際,適當調整計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成員的條件,建立更適合本縣(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據庫。
第七條 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
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場)應當配合做好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相關工作。
市國土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監察、財政、農業、民政、審計、公安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并負責對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監督、協調和指導。
第八條 根據土地價值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市以縣(區)級行政區為單位劃分為兩類地區,其中行政區劃屬宿城區的,執行三類地區征地補償標準;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和行政區劃屬宿豫區的,執行四類地區征地補償標準。行政區劃托管地區的征地補償標準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征地補償標準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標準等情況確定,并適時調整。
第二章 征地補償
第九條 征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征地補償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用途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被征收土地的面積計算;征收建設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計算;征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的0.5倍計算。
第十一條 征收農用地應當支付安置補助費,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按照被征收的農用地面積除以征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均農用地面積計算。
征收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第十二條 征收土地涉及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征收宅基地涉及農民住房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能夠重新安排宅基地的,對其住房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補償;未能重新安排宅基地的,按照與被征收住房面積相當的原則安排住房,或者按照市場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征收土地涉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能夠重新安排其他建設用地的,對其建筑物、構筑物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補償;未能重新安排其他建設用地的,按照市場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第十三條 征收土地涉及前條規定以外的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電力、通訊基礎設施等其他地上附著物,按照等效替代的原則支付遷移費、改建費或者補償費。
青苗補償費按照一季的產值計算,能夠如期收獲的不予補償。對可以移植的苗木、花草以及多年生經濟林木等,支付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給予合理補償或者作價收購。
第十四條 各類地區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最低標準按照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的標準執行。
各類地區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的具體標準,按照市人民政府有關文件規定執行。
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
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后,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應當按照調整后的征地補償標準執行。
第十五條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標準,按照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征地補償標準執行,國務院規定的標準高于省人民政府的,執行國務院規定的標準。
第十六條 土地補償費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應當將不少于70%的農用地土地補償費支付給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
安置補助費用于16周歲以下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和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歸其所有者所有。
第十七條 征地補償費用沒有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有權拒絕交地;征地補償費用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應當按期交地。
第十八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被征地農民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爭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準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協調、裁決爭議的具體程序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章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
第十九條 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之日為界限,將被征地農民劃分為下列三個年齡段:
(一)16周歲以下(未成年年齡段);
(二)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勞動年齡段);
(三)60周歲以上(養老年齡段)。
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確定的被征地農民每個年齡段人員比例,應當與被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各該年齡段人員比例基本相同。
第二十條 未成年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按照當地安置補助費標準一次性領取生活補助費,不再作為被征地農民參加城鄉社會養老保險。
第二十一條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愿選擇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由市、縣(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從其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財政專戶個人分賬戶中逐期代繳;當個人分賬戶資金不足以支付其應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時,由其個人籌資繳納。
第二十二條 養老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從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次月起,按照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1倍按月領取養老補助金。被征地前已經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員,同時享受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
第二十三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主要包括安置補助費及其增值收益和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從土地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會保障費用。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由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解決。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標準按照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1倍乘以139計算。
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則籌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從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優先安排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
第二十四條 市、縣(區)財政部門應當設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財政專戶(以下簡稱保障資金專戶),管理、核算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一次性劃入保障資金專戶,并建立個人分賬戶。
第二十五條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的,其在保障資金專戶個人分賬戶中的資金本息余額一次性退還本人。被征地農民死亡的,其在保障資金專戶個人分賬戶中的資金本息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第二十六條 被征地農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可以按照規定申請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十七條 被征地農民按照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規定繳納保險費用后,享受相關待遇。
第二十八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加強就業培訓和指導,創造就業條件,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
第四章 資金管理
第二十九條 實行征地補償資金預存制度。征地報批前,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應當將征地補償費用和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會保障費用存入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設立的賬戶(以下簡稱預存款賬戶)。征地報批時,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出具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的相關憑證。
經省政府批準征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前,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情況提出審核意見。經國務院批準征地的,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情況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未經審核同意的,市、縣人民政府不得批準、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第三十條 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從預存款賬戶中將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支付到縣(區)財政部門指定的專戶,由財政部門將土地補償費足額支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支付給其所有者。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經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不少于70%的農用地土地補償費支付給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
第三十一條 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經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從預存款賬戶中將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一次性劃入保障資金專戶;將16周歲以下被征地農民生活補助費支付到縣(區)財政部門指定的專戶,由財政部門足額支付給本人。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到賬后10個工作日內,市、縣(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按照以下方式處理:
(一)將養老年齡段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記入其在保障資金專戶中的個人分賬戶,用于逐月發放養老補助金;
(二)將勞動年齡段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記入其在保障資金專戶中的個人分賬戶,用于逐期代繳其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
第三十二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參照社會保障基金有關規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實現保值增值。
第三十三條 依法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部分土地補償費,納入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用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產和公益性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四條 在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中,有關人民政府(管委會)、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履行職責,造成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未能及時足額到位的;
(二)出具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的虛假憑證的;
(三)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情況提供虛假審核意見的;
(四)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
第三十五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弄虛作假,冒領、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的,由有關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所稱“以上”均包含本數。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在執行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會同市國土資源局解釋。
第三十八條 本辦法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從本辦法施行之日起,新征收土地不再執行《市政府關于印發宿遷市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實施細則的通知》(宿政發〔2006〕29號)和《市政府關于印發宿遷市市區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暫行辦法的通知》(宿政發〔2009〕56號)。
綜上所述,征地補償涉及到群眾的根本利益,政府務必給予重視,在宿遷市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中,詳細規定了征地補償的程序及支付標準、被征收土地農民社會保障措施、補償資金管理及監督責任等。宿遷居民對征地補償有異議的,可以參考本辦法的內容。
陜西苗木征地補償標準
征地補償費計算方式
征地補償款分配時,如何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妨礙行政訴訟進行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2021-02-22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有哪些
2021-03-02法人對其財產享有哪些權利
2021-01-04商標注冊中共同申請的代表人應如何確定
2021-02-02交通事故是否為必要共同訴訟
2021-02-19車輛損失險有必要買嗎
2020-11-12交通事故工傷如何認定
2021-02-11學生在宿舍丟東西,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15房地產開發用地概念和類型
2021-01-25從業人員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應當提前多久申請
2020-12-29外企存在勞務派遣關系是否合法
2021-01-07壽險責任準備金的管理方法
2020-12-29旅游意外險保單索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20非直系親屬可以做投保人嗎
2021-02-12車險理賠定損技巧是什么
2021-01-22重復投保有什么后果
2020-12-21保險合同觀察期是否屬于格式條款
2020-11-29土地承包的主體可以是誰
2020-12-27上海職工拆遷補償怎么計算
2021-01-01棚戶區改造,應該怎么賠償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