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從理論上講,《反壟斷法》對經營者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界定的:一是主體類型,即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是行為性質,即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提供服務。從主體類型看,行業協會應屬于社團法人;而從行為性質看,對行業協會是否“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則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對經營者應進行嚴格的狹義解釋,只有具備從事商品經營和營利性服務的主體才能成為經營者,行業協會由于不可能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而被排除在主體之外。筆者認為,《反壟斷法》已從主體行為的角度對經營者進行廣義的解釋,主體無論是否具備合法的經營資格,只要參與或從事了市場經營活動,就應該作為經營者受到《反壟斷法》的規范。
第二,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相比,《反壟斷法》對經營者的界定已經發生了變化。《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而《反壟斷法》第12條規定:“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相比之下,營利性特征已經不是《反壟斷法》上“經營者”的構成要件,因此,我們可以將《反壟斷法》上的“經營者”理解為既包括營利性的經營者,也包括非營利性特征經營者,例如行業協會。
第三,行業協會能否成為經營者并不影響《反壟斷法》對其進行規范。《反壟斷法》素有“經濟憲法”之稱,它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核心之法,是旨在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法律。《反壟斷法》要規范的主體并不只是經營者,任何組織只要介入市場競爭并以其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對競爭秩序產生影響,或者其合法利益因他人的不正當行為受到影響,均應適用《反壟斷法》加以調整。國外反壟斷法一般也沒有規定只有經營者才能受其調整,例如,美國反**斯法中沒有“經營者”的概念,其《謝爾曼法》的適用范圍為“任何人”。根據美國法院判例,反**斯法的主體范圍已經被解釋為包括一切具有法律人格的自然人和組織,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非營利性機構。在我國,行業協會作為經濟法的新主體,是準經濟管理主體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事協調行業內部、行業之間和特定的社會關系或監督協會成員的社會經濟活動,其行為可能會對市場競爭造成限制,從而成為限制競爭的主體,并受《反壟斷法》的規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村房屋拆遷有哪些補償方式呢
2021-03-24交通肇事可以假釋嗎
2021-01-31夫妻一方在另一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所借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嗎
2020-12-30公司被合并重簽合同有賠償嗎
2020-11-20多份遺囑之間有沖突,該怎么辦
2021-01-29付定金簽訂金協議前要注意什么
2020-11-16不動產登記公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什么
2021-03-05國企簽勞動合同嗎
2021-01-22銀行不按勞務合同履行工作怎么辦
2021-02-28保險合同的變更怎么體現
2020-12-24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如何確定管轄
2021-01-21保險合同中條款約定不明應如何理解
2020-12-214s店強制買保險怎么辦
2021-01-16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失業保險工作的職責
2020-11-22被車撞傷后要求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是否應賠償意外責任險
2021-02-26綿陽居民保險報銷比例
2020-11-28互聯網保險是什么
2020-12-23相互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27沒資格證開車保險陪嗎
2020-12-03土地出讓金和土地使用稅有什么區別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