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界定
什么是商業詆毀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此并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定義,而只是在第1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學者們一般認為對商業誹謗行為可以做出這樣的法律定義:商業詆毀行為,又稱商業誹謗行為,是指經營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過捏造、散布虛假信息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進行惡意的詆毀和誹謗,削弱其市場競爭能力,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相應的,商業詆毀行為應該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第一,行為的主體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經營者。在認定商業誹謗行為的主體時有兩點應該加以明確,一是商業誹謗行為的主體只以經營者為限,除此之外的其他主體所實施的詆毀行為不能構成商業誹謗行為,而只能構成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二是在許多情況下,經營者往往不是自己親自實施商業誹謗行為,而是利用組織或他人實施此種行為。如果這些組織或個人與經營者之間就實施商業誹謗行為有過共謀,即存在主觀上的共同故意,他們也就必須與經營者一起對該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第二,行為的主觀方面是明知故意。行為人實施商業誹謗行為在主觀上是故意的,而且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即旨在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競爭能力,并為自己謀求市場競爭的優勢地位和其他不正當利益。經營者也可能因過失造成對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損害,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這種行為并不構成商業誹謗,其性質不屬于不正當競爭。
第三,行為侵犯的客體是特定經營者即作為行為人競爭對手的經營者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需要注意的是,商業誹謗必須具有特定的指向,即受誹謗人應特定。受誹謗主體特定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直接特定,即行為人明確指出受誹謗主體的身份;另一種為間接特定,即行為人沒有明確指明受誹謗人的身份,而是以含沙射影的方式,通過提及其榮譽稱號、綽號或通過特定環境的描述,影射受誹謗主體,此時受誹謗主體必須證明自己是誹謗言辭中傷的對象。
第四,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捏造、散布虛偽事實,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進行詆毀和貶低,給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后果。應該注意的是,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意圖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尚未造成損害后果的,也應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而予以處罰,因為它存在著造成損害后果的可能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監視居住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嗎
2021-01-02用電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
2021-03-18商標法對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準的規定
2021-01-29炒股盈利怎么算
2021-03-07工廠集資房轉賣需要什么手續
2020-12-13繼承權受到侵害該怎么保護
2020-11-16債權保全措施有哪些
2021-02-26按份共有房產已過戶可以贈與嗎
2021-01-23如何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1-02-22關于拖欠工資和調崗事宜征詢
2021-01-16被判刑軍人的工齡如何計算
2020-12-26投保貨物受損后,被保險人應如何辦理索賠手續
2020-11-20意外傷害保險,猝死是否理賠
2020-11-15房屋保險包括哪些房屋保險不賠償的情況是什么
2021-03-12保險公司以不屬于事故項目拒賠未說明的條款有效嗎
2021-03-12保險公司有哪些盈利方式
2021-02-05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如何進行
2020-11-14如何申請大額保險金
2021-01-20交警出的事故認定書保險公司駁回了怎么辦
2021-02-11個人承包合同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