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刑制度經各國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論的不斷創造和發展,已具有了十分豐富的內容,緩刑制度的基本內容是:
(一)判決前調查
判決前調查,是指根據法院的要求,由緩刑機構或者其他的授權機構,對犯罪情況、犯罪人情況和犯罪人轉變為守法公民的可能性進行的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形成的書面文件,稱之為判決前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對于法官決定是否適用緩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判決前調查報告的內容要求簡明扼要,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讓法官捕捉到重要的信息,所以,調查報告的簡短化和表格化是它的一個趨向,目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通行格式化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不再是敘述性的文字,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標準化的表格,法官無須解讀冗長的文字就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信息。
(二)監管
對緩刑犯的監管在國外一般都由緩刑官擔任。緩刑監管的目標主要有三:一是強制緩刑犯遵守緩刑的條件;二是降低緩刑犯對社區的危險性;三是緩刑犯形成守法的生活方式。監管既是對緩刑犯的刑罰懲罰,又是對緩刑犯的社會幫助,所以,社區矯正的監管就是將緩刑犯置于社區環境之中,在較為寬松的管理方式下,依法限制他們的一定自由,恢復業已危害的社會關系,同時,要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協助他們重返社會。
(三)矯治
矯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理念。傳統的社區矯治觀念,源于刑事人類學派的理論,即犯罪行為乃是精神和情感功能的缺陷所致,所以,應該針對犯罪人的動機和思想形成的過程,發現他們犯罪的潛在原因,進行心理咨詢和精神治療,幫助犯罪人克服引起犯罪的沖動。刑事社會學派則認為,犯罪人實施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因素,而不是精神病態,所以,只有改變犯罪人的需要,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找到工作,才能使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結構之中。讓犯罪人在生活壓力和從善動力之下改變他們的行為惡習,在矯正的處遇中實踐新的行為方式,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這種矯正是基于犯罪人思想認識而不是情感方面的治療。認識的矯正是普遍的矯正,是在矯正監管之下矯正犯罪人中最普遍的問題。但是,無論何種矯治,轉變犯罪人的思想,改變他們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被認為是社區矯正的核心所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拆遷財產糾紛怎么解決
2021-01-26股東代表訴訟有期限限制嗎
2020-11-30出資干股退出能退錢嗎
2021-03-06法官上街 宣講家庭暴力案例
2021-01-24出交通事故怎么處理
2021-01-24中介方沒有告知要擔責嗎
2021-02-12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住房
2021-02-23勞動合同到期解雇有沒有賠償標準
2021-03-24勞務分包無資質的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8在試用期離職領導不批準怎么辦
2021-02-22公司拖欠半年的工資可以補償嗎
2021-03-01人身保險的理賠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05短期團體健康保險產品可以調整產品參數嗎
2020-11-22辦理交通保險理賠符合的要求是什么
2021-02-07自愿保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19買保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3當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1-03-12委托訴訟代理權如何取得
2021-03-15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付的費用?
2021-01-05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征以及概念是什么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