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要旨
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與間接故意犯罪之間的判斷往往容易產生分歧,要從認識因素、犯罪行為、犯罪結果等多方面出發,全面分析被告人犯罪時的心理狀態。
案情:
曾*祥聘請了被告人梁*芳、李*會做保姆,梁*芳負責照顧被害人曾*浩(曾*祥之子,案發時2歲),李*會主要負責家務。
2009年1月3日17時,梁*芳到廚房做飯,讓李*會臨時照看曾*浩。李*會在照看曾*浩時,曾*浩伸手欲拿一個桂圓(有核)吃,李*會順手將桂圓剝皮后喂給曾*浩,曾*浩吃下桂圓后,痛苦難耐,李*會見狀,立即告知梁*芳,并問梁*芳桂圓是否有核,梁*芳告訴李*會桂圓有核,李*會驚慌失措。二人見曾*浩臉色不對,立即將曾*浩送往小區附近的藥房求助。在去藥房的途中,李*會害怕承擔責任,遂提議讓梁*芳一起隱瞞小孩被帶核桂圓卡住咽喉的真相,梁*芳聽后默然不答。曾*浩被帶到藥房后,藥房工作人員幫助撥打了120急救電話。等候過程中,藥房工作人員和周圍群眾詢問曾*浩病因,李*會、梁*芳隱瞞了曾*浩被帶核桂圓卡住咽喉的事實。梁*芳隨后返回曾*浩家中查找曾*浩父母電話,李*會陪同120急救人員送曾*浩前往醫院,120急救醫護人員向李*會詢問曾*浩是否吃過什么東西時,李*會繼續隱瞞曾*浩被帶核桂圓卡住咽喉的事實。醫護人員遂采取了心肺復蘇術、面部給氧等急救措施,并將曾*浩立即送往醫院。醫院對曾*浩實施了3小時急救,期間多次詢問李*會,兒童可曾吃過什么東西,李*會均回答沒有。直到晚21時,醫生發現曾*浩咽喉中有異物,將其取出,22點30分,曾*浩因異物吸入、窒息、腦疝、多器官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
裁判
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李*會、梁*芳身為看護幼兒曾*浩的保姆,在預見到曾*浩被帶核的桂圓卡住咽喉可能危及生命的情況下,將其送往醫院,但因錯誤判斷醫療救護效果,輕信可以避免死亡后果的發生,并在此主觀過錯支配下,向相關救護人員隱瞞曾*浩被帶核的桂圓卡住咽喉的真相,延誤治療時機,以致發生曾*浩死亡的后果。因此,二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依法應予以處罰。
被告人李*會、梁*芳到案后,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依法可予以從輕處罰。被告人李*會向梁*芳提議隱瞞真相,且在群眾和醫護人員先后詢問曾*浩是否進食異物時,多次予以否認;被告人梁*芳在群眾詢問時,附和李*會隱瞞真相,其主觀惡性及行為危害性小于李*會,在對梁*芳量刑時可相對從輕處罰并適用緩刑。法院判決:被告人李*會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被告人梁*芳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
一審宣判后,二被告人均服判息訴。
評析:
本案系因一顆桂圓引發的糾紛,對于李*會和梁*芳犯罪的主觀狀態,合議庭存在較大的爭議。
有意見認為,李*會為犯罪故意。李*會向曾*浩喂食帶核的桂圓,導致曾*浩被**核卡住咽喉,因此,李*會負有盡全力對曾*浩進行救助的義務,如果李*會盡全力施救后仍然造成曾*浩救助無效導致死亡的后果,則可以考慮曾*浩之死為意外事件。而事實上,李*會在藥店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的多次詢問之下,隱瞞曾*浩被**核卡住咽喉的真實情況。甚至于在醫院救護過程中,曾*浩被卡三個小時以后,李*會仍然予以隱瞞。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均可預料到兩歲小孩被卡三個小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李*會也應對此有所預料,而其一再予以隱瞞的行為,是對曾*浩生命的漠視,也是曾*浩最終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應當認定李*會對曾*浩之死持放任態度,無論曾*浩最終結果如何,李*會都漠不關心,故應當以李*會間接故意殺人罪判處刑罰。
有意見認為,梁*芳屬于主觀故意。梁*芳工作的主要職責就是照顧曾*浩,在照顧曾*浩的過程中,擅離職守,將曾*浩交給其他人照顧已屬過錯。在發現李*會給曾*浩食用桂圓被卡咽喉后,基于其工作職責,梁*芳應當積極對曾*浩施救方能避免出現重大過錯。而實際上,她在聽到李*會隱瞞真相的意見后默不作聲,以默示的方法表示對李*會的意見的肯定;在藥店被藥店工作人員詢問時,梁*芳和李*會一起隱瞞曾*浩被**核卡住咽喉的真相。因此,梁*芳和李*會一樣,對曾*浩之死持放任態度,亦應當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刑罰。
合議庭最終沒有認定二被告人的故意犯罪,而是以過失犯罪進行判決,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從認識因素上看,二被告人對曾*浩的死亡持排斥、反對態度。從二人在庭審過程中的陳述來看,二人一直向醫生隱瞞曾*浩被**核卡住咽喉的目的是想減輕個人責任,避免受到曾*浩家人的責難,而絕非追求或者放任曾*浩死亡的后果。
第二,從行為上看,二被告人采取了比較積極的措施對曾*浩施救,比如將曾*浩帶到藥店向藥店工作人員尋求幫助,李*會陪同曾*浩到醫院協助醫生救助,雖然二被告人隱瞞曾*浩被**核卡住咽喉是導致曾*浩最終死亡的直接原因,但也不能完全忽視二被告人對曾*浩的施救行為。
第三,在結果上看,二人在主觀上僅可能認識到曾*浩的死亡后果,而非確信。與間接故意的明知可能發生危害后果不同,本案二被告人基于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認為曾*浩發生死亡后果的可能性不大,也一直相信醫生能夠將桂圓核拿出,并將成功救治被害人。因此,不能認定二被告人放任曾*浩死亡的后果,而僅僅是對客觀情況的估計過于自信,未充分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
本案案號:2011江法刑初字第955號
案例編寫人: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法院王*余江
相關法律知識:
根據我國刑法第14條第1款的規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這種由犯罪故意而承擔的刑事責任,就是故意責任。故意責任是責任的主要形式,它意味著行為人是在一種故意的心理狀態下實施犯罪的,因而屬于責任形式。作為一種責任形式,故意不僅是一種心理事實,而且包含著規范評價,由此形成統一的故意概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懷孕離婚可以要求離婚賠償嗎
2021-03-22企業如何在勞動關系的建立、變更和解除等方面預防勞動糾紛
2021-03-21喪偶后原婚姻關系是否有效
2021-01-04不動產是否可以內部鎖定不讓質押
2021-03-21交通事故死亡賠償金多少錢,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24監外執行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0家庭暴力的法律對策
2021-01-24不準離婚能請求損害賠償嗎
2020-12-23老人超市滑倒可以索賠嗎
2021-01-13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勞動者如何協商調崗保證自身權益
2020-12-15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生產者的產品責任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5保險合同的補償性要如何體現
2021-03-09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0-11-29賠對方7320元 保險公司僅付2139元
2020-11-0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21-01-29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要面臨哪些行政處罰
2020-12-27投保人告知義務解析
2021-01-27買了保險≠進了保險箱 六種情況下汽車出險不賠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