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副院長張-軍介紹:這兩部司法解釋主要是針對偷稅、抗稅和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犯罪,偷稅罪的犯罪主體不僅包括公司、企業等法人,也包括公民個人,尤其是公民個人的個人所得稅方面更要注意,為此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了偷稅罪的構成條件。(1)納稅人有“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帳簿上多報支出或者不報、少到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納稅”、“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繳納稅款后,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稅款等行為之一;(2)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以偷稅罪定罪處罰。”
針對實踐中納稅扣繳義務人不依法履行代扣、代繳義務而損害納稅人利益,導致國家稅款流失嚴重等問題,這類問題在演藝界、體育界較為突出,司法解釋規定,扣繳義務人已經書面承諾代納稅人支付稅款的,應當認定為扣繳義務人已扣、已收稅款。書面承諾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重要證據。
對于抗稅罪不以實際欠稅數額和欠稅比例為條件,只要具有規定的5種情形之一的抗稅行少,就會被處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構成騙取出口退稅罪的,最高可處無期徒刑。
“四自三不見”是代理出口業務中常見的一種違規操作行為,即“在不見出口商品、不見供貨貨主、不見外商的情況下,允許或者放任他人自帶客戶、自帶貨源、自帶匯票、自行報關。”在這種違法經營過程中,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公司、企業如果構成犯罪,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對這類公司、企業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均應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規定,對于國家工作人員參與實施犯罪的,從重處罰。
副院長說,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涉稅犯罪的專項斗爭,是當前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僅關系到稅收環境的治理,也同時關系到一個更為公平的法制環境的營造,嚴懲涉稅犯罪是守法企業和老百姓都非常歡迎和高興的事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款私存會被判刑嗎
2021-01-26先訴抗辯權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020-11-25錄制視頻添加了背景音樂算侵權嗎
2021-02-22機動車賣出后因事故承擔責任嗎
2021-01-17相鄰權需要哪些證據
2020-11-29試用期辭退員工什么情況下是違法的
2020-12-15死刑怎么才能改刑
2021-03-04清算組負責人的作用是什么
2021-01-31擅自改變字號名稱如何處罰
2020-12-06涉外婚姻律師收費標準
2020-11-23外嫁女戶口遷出還有宅基地繼承權嗎
2020-12-21如何安全支付二手房中介費
2020-12-02終止的勞動合同應保存多久
2021-01-20解除勞動合同之后多久生效
2020-12-17試用期離職扣除成本培訓費違法嗎
2020-11-14如何理解因開除、除名、辭退、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爭議
2021-01-24旅游保險法有哪些相關規定
2020-11-30合同上寫工作兩年后交保險合法嗎
2021-01-17怎樣適用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2020-12-23第三者定義范圍不同 撞了家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