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的規定(法釋〔2000〕33號最高人民法院2000.11.15發布)“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但是當前交通肇事違法犯罪特別是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和其他惡性交通肇事犯罪不斷增多,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公私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即使肇事后逃逸也增加不了什么處罰,助長了肇事者能逃就逃的心態,從而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后果。筆者認為,現行法律對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處罰力度顯然是不夠的。
將交通肇事逃逸從交通肇事罪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立交通肇事逃逸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此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即行為人對肇事后果持過失心理狀態,因而只能按照過失犯罪處理。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員傷亡的,車輛駕駛員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見,交通肇事逃逸完全是故意違法犯罪行為,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某種危害結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持直接故意或間接故意心理狀態。對交通法規而言,肇事后逃逸是直接故意;就肇事后可能帶來的人員傷亡或者公私財產的損失而言,肇事后逃逸則表現為間接故意,甚至不排除某種直接故意存在,如肇事者將他人撞傷,明知不搶救必然會導致死亡發生,但為了避免救治傷者帶來的經濟損失和麻煩希望傷者死亡而逃離事故現場,就是不作為的直接故意。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把交通肇事逃逸與“其他特別惡劣情節”并舉而作為加重處罰的情形,但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其他特別惡劣情節”,仍然是行為人過失所為導致的特別嚴重后果。從犯罪構成理論來看,把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一并論處是不符合法理的。因此,應獨立成立交通肇事逃逸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可作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加重處罰情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服刑期間家屬探視,看守所會有記錄嗎
2020-12-13科創板上市條件
2020-12-14國有資產產權轉讓(拍賣)程序
2021-01-14代寫遺囑有什么規定
2021-02-25家庭暴力的法律對策
2021-01-24婚后離婚財產分割規定有哪些
2021-02-09信用卡逾期還款后果
2020-11-19合同法欺詐能解除合同嗎
2020-11-21建筑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0-11-30勞務合同簽競業限制嗎
2021-03-23離職補償金標準按照應發嗎
2021-02-15公司辭退懷孕職工如何處理
2020-12-11單位能否單方調動員工崗位
2021-01-30航班取消改簽要加錢嗎
2020-12-25戴隱形眼鏡失明,保險公司失明保險會賠嗎
2021-01-02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
2021-03-15人身保險合同理賠起訴狀怎么寫
2021-03-11是履行財產保險合同的首要原則是什么
2021-02-03保險受益權的前沿案例問題研究
2020-11-10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被判賠償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