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理論內容非常豐富,司法實踐也較為復雜。為提高辦案質量,確保司法公正,筆者結合所學刑法理論和自身的審判實踐,對共同犯罪問題,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
(一)共同犯罪的主體
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須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這一要件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對共同犯罪人的理解應當將人”做擴大理解,包括兩種:自然人,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即刑法規定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單位。單位犯罪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雖然被處以相應刑罰,但卻不能成為共同犯罪人,因為具有犯罪主體身份的是單位,而非責任人。需要說明的是單位與單位之間、單位與自然人之間共同故意實施刑法規定的犯罪,應當認定為共同犯罪。
對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如果其與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其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共同故意實施,應當認定為共同犯罪。
對于刑法規定必須以具有特定身份作為犯罪構成必要條件的身份犯罪,無身份者能否構成共同犯罪,要作具體分析。一般,無身份者與有身份者具有犯意聯絡,利用有身份者的身份實施共同犯罪行為,以致造成特定身份犯罪的結果,應當認定為共同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主觀方面
共同犯罪人在主觀上必須具備共同故意,這種故意的共同性有三個特征:
1、共同犯罪人之間在主觀上有一定的聯系。這又表現為三種情況:(1)各共同犯罪人之間都互相了解他們是在共同實施同一犯罪;(2)每個共同犯罪人都知道自己是在和其他共同犯罪人中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在共同實施同一犯罪,但并不是每個共同犯罪人都彼此互相知道;(3)共同犯罪人之間至少必須是一個共同犯罪人知道另一個共同犯罪人的故意和行為的犯罪性質而共同實施同一犯罪。這是共同犯罪人的認識因素。
2、共同犯罪人對共同犯罪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都有預見。對于犯罪結果的預見,并不要求共同犯罪人預見到犯罪結果實現的必然性,而只要求預見到犯罪結果實現的可能性就足夠了。
3、共同犯罪人都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結果的發生,也就是對犯罪結果采取直接故意或間接故意的態度。這種心態使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和調節著整個犯罪過程,使犯罪得以延續和發展,以致發生危害結果。
以上特征是共同犯罪人的意志因素。
(三)共同犯罪的客觀方面
共同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共同的犯罪行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參加共同犯罪時,雖然地位、作用、分工不同,但他們的行為緊密結合,彼此相關,不可分割,且主觀目的一致。
共同犯罪的危害結果雖然是由共同犯罪人共同的犯罪行為造成的,但在決定對共同犯罪人的具體刑罰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在確定各個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時,不應該把他的行為與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割裂開來,把他的行為的直接結果與共同犯罪的最終結果的關系割裂開來判斷,而必須以他的行為在整個犯罪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來判斷。
2、確定各個犯罪人的刑事責任,也不能因為每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共同犯罪結果有聯系,就把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毫無區別地讓每個共同犯罪人負責,而應當根據各個共同犯罪人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區別情況,分別確定刑事責任。
3、在確定各個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時,還必須全面地考慮到各種因素對于量刑幅度的影響,切忌主觀片面性。
筆者認為,過失共犯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主要是因為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本質特征。筆者還認為,在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情況下,前者既無認識要素(沒有預見),更談不上意志要素;后者雖有一定的認識(已經預見),但由于過于自信結果的不可能性,所以他對結果發生也沒有意志要素。因此,在過失行為之間,沒有建立起一致性主觀聯系(犯意聯絡)的基礎,所以也就沒有建立起主觀聯系的實際可能性。缺少了組成共同行為的思想基礎,即便是共處于一個危害社會行為之中,也不能說有共同犯罪行為,過失共犯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行為,從而不符合我國刑法上共同犯罪概念中所指的共同犯罪的本質特征,故而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以上共同犯罪的三個必要條件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任何要件有瑕疵,都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二、幾種特殊的共同犯罪
(一)僅參與共謀,未參與實施行為的參與人,構成共同犯罪。
因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行為,不僅包括犯罪的實行行為,而且包括犯罪的預備行為,預備行為當然包括共謀行為,共謀行為與實行行為共同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因此構成共同犯罪。否則,勢必就會輕縱某些不親自出面,躲在幕后出謀劃策的極為陰險狡猾的犯罪分子,這在我國刑法中是絕對不能允許的,也是司法實踐所不能接受的。例如,甲乙丙丁四人共謀搶劫某銀行,制定了具體的搶劫方案,屆時,丁因故未能參加,由甲乙丙三人實施了搶劫,這里丁雖然未按約定親自實施搶劫,但其參與共謀,其行為和甲乙丙的行為有機地結合,共同作用,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構成搶劫共犯。
(二)二人以上的犯罪人共謀,各自分別實施犯罪行為,各人得到各人的利益,分別發生危害結果的,對造成的全部危害結果,各犯罪人均成立共同犯罪。因為各犯罪人的共謀行為,系整個犯罪的有機組成部分,均是發生全部危害結果的原因,因此對全部危害結果均應負責,各犯罪人均構成共同犯罪。例如,甲乙丙三人共謀販賣假幣,約定各自出資,販賣后各自獲利,三人按約定各自實施了販賣假幣的行為。此時,三犯罪人雖然約定各自實施個人行為,但因為共謀行為對整個危害結果均起到了必要的作用,系造成危害結果的基本原因,因此三犯罪人均應對整個危害結果負責,構成共同犯罪。
(三)直接故意人和間接故意人之間,間接故意人相互之間均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因為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例如,甲欲殺乙,找到丙借刀,并表示要好好教訓乙,丙明知甲拿刀可能殺死乙,但聽之任之,對甲可能殺死乙的結果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把自己的長刀借給了甲,甲遂用此刀將乙殺死。這里,對乙的死亡結果,甲系直接故意,丙系間接故意,二者成立共同犯罪。
三、共同犯罪構成要件部分瑕疵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況
(一)間接正犯不構成共同犯罪
間接正犯是指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主觀上無故意者來實現自己犯罪目的的犯罪者。分兩種情況: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來實現自己的犯罪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被利用者的主體要件存在瑕疵,沒有犯罪主體的資格,因此不能構成共同犯罪。例如,20歲的甲教唆15歲的乙多次實施盜竊,此種情況由于乙對盜竊罪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因此不能構成共同犯罪,甲為間接正犯,單獨承擔刑事責任。利用主觀上無故意的人來實現自己的犯罪目的,這種情況由于被利用者的主觀要件存在瑕疵,主觀無過錯,即無犯罪故意,因此也不能構成共同犯罪。
(二)同時犯不構成共同犯罪
同時犯是指二人以上沒有共同犯罪故意,在同一時間,各自實施侵犯同一對象的犯罪。如二人同時進入商場盜竊,各盜各的,互不影響,互不干涉,主觀上缺乏犯意溝通,客觀上其行為不能緊密結合,因此不能構成共同犯罪。
(三)超出共同故意范圍的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
在共同犯罪過程中,其中的犯罪人超過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圍,又實施其它犯罪的,此種行為又稱作共犯者的過度行為或過限行為,對其所單獨實施的犯罪,因其他犯罪人的主客觀要件均存在瑕疵,既無共同故意,又無共同行為,所以不構成共同犯罪。換言之,許多已形成共同故意的各犯罪人,由于種種原因,又切斷了意思聯絡,重新分解為各人獨立行動的意思或者停止了意思聯絡的作用,在實施共同犯罪之際或犯罪過程中臨時改變決定,由實施這一性質的危害行為轉而實施另一性質的危害行為,對于這部分超出共犯者共同故意范圍的犯罪,自然不能成立為共同犯罪,由實施行為人承擔超出部分犯罪的刑事責任。例如,甲乙共同盜竊,盜竊既遂后被失主發現,甲逃跑,乙為抗拒抓捕,對失主當場使用暴力,致失主輕傷,這里乙超出與甲共同盜竊的故意范圍,符合轉化的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應定搶劫罪。對此罪,不在甲的犯意之內,甲不能成為搶劫共犯。
(四)事先無通謀的事后幫助行為
行為上有先后聯系,但事先無通謀的事后幫助行為,如窩藏、包庇、轉移贓物、銷售贓物等行為,不能構成共同犯罪,應當分別單獨認定犯罪。因為事后幫助的行為人是在犯罪既遂后才產生的犯意,對既遂前的犯罪,若認定為共同犯罪,事后幫助的行為人主客觀要件均存在瑕疵,既無共同犯意,又無共同行為,因此不構成共同犯罪。
(五)片面共犯,不構成共同犯罪
片面共犯是指兩個以上的故意犯罪人中,一方有意暗中幫助、配合另一方實施犯罪,但彼此沒有意思聯絡,被幫助的一方不知道遭受到了另一方的幫助。意思是指單方面有實施同一犯罪的故意,而另一方的犯罪故意沒有意思聯絡。這種情況,屬于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存在瑕疵,其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如果其行為的主客觀方面都符合一定的犯罪構成,完全可以成立單獨的犯罪。如果主張片面共犯構成共同犯罪,則會忽視拋棄了主觀聯系這一標準,這勢必會導致客觀歸罪”。例如,甲在深夜僻靜處攔路搶劫,遭被害人的奮力反抗,此時恰逢甲的朋友乙經過,乙在暗中用石塊猛擊被害人身體,致甲搶劫得逞。這里乙有單方面幫助實施搶劫的故意,并實施了幫助甲的搶劫行為,但因為二者缺乏犯意溝通,無共同的犯罪故意,因此不構成共同犯罪。
(六)主觀故意內容不同的犯罪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
在某些情況下,二人以上實施相同的侵害行為,針對同一侵害對象,但其主觀內容不同,由于作為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存在瑕疵,無共同的故意,因此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乙二人相約去教訓丙,找到丙后,先是甲對丙拳打腳踢其非要害部位后離開,而乙卻掏出藏于身上的利刃猛刺丙的要害部位數刀,致使丙當場死亡,這里,甲無故意殺人的故意,不能構成共同犯罪。
(七)事后追認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人事先共謀實施某種犯罪,其中一人在實施犯罪中超出共謀的范圍實施犯罪,對超出的部分,其他犯罪人即使事后表示認可,由于其主客觀要件存在瑕疵,對此部分亦不能認定為共同犯罪。此點區別于民法中對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事后權利人的追認視為有效的情況。例如,甲乙僅共謀盜竊丙的一臺彩色電視機。屆時,甲望風,乙入室盜竊,乙實施盜該彩色電視機后,又盜竊了巨額現金,得手后將此事告之甲,甲表示認可,這里,對乙所盜竊的巨額現金,甲雖有事后追認行為,但在盜竊既遂前,既無犯罪故意,又無犯罪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
(八)不具有主體身份的人
兩個以上的人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行為,不具有犯罪主體身份的人和具有犯罪主體身份的人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因為這時作為共同犯罪的主體要件存在瑕疵,其中一方連犯罪的主體資格都不夠,所以當然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30歲,乙15歲,甲乙二人共同搶奪丙大量財物后,欲逃離現場,遭丙奮力追趕,甲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將丙打成輕傷,這里甲構成搶劫罪,乙只有15歲,且未對丙實施暴力,因此也無法符合刑法269條規定轉化的搶劫罪的前提條件,而構成轉化的搶劫罪,乙的犯罪主體資格欠缺,不能與甲構成搶劫共犯。
筆者認為,在刑法要求只有特殊主體才能構成犯罪的場合,共同犯罪人的實行犯,必須是特殊主體,如果實行犯不是特殊主體,則可能構成其他罪的共同犯罪,但不能構成該罪的共同犯罪。因為這一類犯罪行為的性質與行為人的特定身份,具有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換言之,這一類犯罪的犯罪構成是以行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為前提條件的,不符合這個條件,這一類犯罪也就沒有存在的余地了。例如,強奸罪的共同犯罪,實行犯必須是男子,婦女無論從自然屬性還是從法律屬性上來說,都不可能作為強奸罪的實行犯而構成共同犯罪。當然,在法律要求由特殊主體才能構成犯罪的共同場合,非特殊主體雖然不可能成為該罪的實行犯,但完全可能作為該罪的教唆犯,幫助犯等構成共同犯罪。
綜上所述,認定共同犯罪的關鍵是看其是否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三個構成要件,任何構成要件的瑕疵都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退還報銷款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0-11-26個體戶擅自經營不準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商品的如何處罰
2021-01-25訴前財產保全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6公司股份制改制相關問題的討論
2021-01-13沒領結婚證算事實婚姻嗎?
2021-01-18女方爭取撫養權的有利條件需要哪些
2021-01-17退休離職有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16保險合同中延遲生效條款如何生效
2021-01-20保險欺詐有哪些情形
2021-02-14佛山市某宗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27重復保險的對象
2021-01-01無證駕駛出事故強制保險不應免
2021-01-18保險合同為單務合同對不對
2020-11-28車在收費停車場被劃怎么索賠呢
2020-12-22意外保險的賠償范圍
2021-01-11土地出讓和土地轉讓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72020農村集體土地合法使用權轉讓現狀以及征收行為的合理性
2021-01-20不服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嗎
2020-12-11房屋被劃入拆遷紅線內,多久會被拆除
2021-01-12拆遷分安置房條件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