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包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認定現狀
機動車承包是指,發包人作為機動車的所有人、管理人將機動車的經營管理權發包給承包人,由其使用經營并繳納相應的費用。我國法律并未規定機動車承包關系中的賠償責任,但機動車承包關系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極為常見,各地司法實踐借用國外“運行利益與運行支配理論”,先后出臺了相關規定,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5年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對于機動車實行租賃、承包情形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則上應由承租人、承包人與出租人、發包人承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有關問題的經驗總結》第5條規定:“機動車所有人將車輛發包,承包人在運行中造成損害的,由承包人承擔賠償責任,由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另外,河南、重慶等地也采取以發包人與承包人為共同被告的責任承擔方式。可見,在機動車承包關系中,各地普遍做法是發包人與承包人均需承擔相應責任,此種歸責的法理基礎正是國外的“運行利益與運行支配理論”。
根據“運行支配說”和“運行利益說”,機動車承包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前提下,發包方將經營權讓渡給承包方,同時取得承包方的經營利潤,發包方與承包方分享承包經營產生的利益是機動車承包經營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機動車承包經營的模式下,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行為的,發包方因該機動車的運營而獲得了收益,是實際利益的歸屬者,承包方在給付運營利潤后享有對機動車的利益,同時也是機動車的運行支配人,從而由發包方和承包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運行支配說”和“運行利益說”得到了各地法院的認同,紛紛出臺了相關規定,明確承包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發包方與承包方應作為共同被告。
二、承包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認定存在的問題
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各地對機動車承包關系責任承擔方式以借鑒國外經驗拿來之用的做法尚且可行,但在《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后,基于“運行利益與運行支配理論”所衍生的承包關系雙方責任承擔的相關規定是否合理值得探討。
首先,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淵源是危險責任理論和報償理論1,而其運行的制度基礎是機動車保有人危險責任在立法層面的確立,這正是我國目前所不具備的。
一方面,危險責任理論確立的經濟基礎是保險業的高度發達。因為危險責任理論是將“不幸損害”進行合理分配,即分配正義。危險責任之損害,由保險制度予以分散。與危險責任理論相配套的是最高賠償限額的確定,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受害人向保險公司索賠即可在最高限額內獲得救濟。因此,一方面需要保險業的高度發達為前提,而我國的保險業尚處于發展時期,公民的保險意識相對較弱;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差異較大,最高賠償限額無法統一確定,而現行的交強險責任限額明顯偏低,故在我國施行危險責任理論并無完善的保險制度基礎。
另一方面,“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在國外只是明確車輛保有人的規則,即對機動車享有運行支配權和運行利益的人即為車輛保有人,而不是確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規則。機動車保有人可能是機動車所有人,也可能是占有人或管理人,它明顯不同于我國《民法通則》及《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人。在機動車保有人確定之后,再依據危險責任理論確定機動車保有人的賠償責任。因此,“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并不能成為確定機動車事故責任主體的規則。
其次,基于“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所確定的承包關系的連帶責任與我國法律規定的歸責原則相沖突。如上所述,“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理論基礎是危險責任理論,即機動車保有人承擔危險責任時根本不要求保有人有加害行為,亦不要求保有人具有過錯,只要其對車輛享有運行支配權和運行利益,基于享受利益者承擔風險的原則,其就應對車輛給他人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這明顯與我國《侵權責任法》所確定的歸責原則相沖突。《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為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可見,侵權責任的基本歸責原則是過錯原則。而歸責原則是確定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一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換言之,侵權法的歸責原則是歸責應當遵循的準則,是確定行為人侵權責任的根據和標準。基于危險責任理論基礎之上的“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顯然與《侵權責任法》所確定的歸責原則相矛盾。
另外,《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規定的機動車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按過錯責任原則處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的交通事故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也明確了機動車侵權的歸責原則,在實踐中鮮有爭議。危險責任理論與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高速運輸工具(機動車所有權人)的無過錯責任亦有區別。無過錯責任要求機動車駕駛員有侵權行為,只不過不追究其主觀過錯。再者,《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可見,在機動車租賃及借用關系中,過錯是所有人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侵權責任法》的出臺使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趨于清晰,法律雖然未對承包關系作出明確規定,但賠償主體亦應適用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即發包方應以存在過錯為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
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認定矯正
在我國法學理論和立法層面未確立危險責任理論的情況下,機械引入“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學說不符合我國國情,各地法院依此出臺的指導性意見,與我國現行法律相沖突,是一種人為造法行為,應予矯正。
法律雖然未規定承包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責任主體如何認定,但仍然應當遵循《侵權責任法》所確定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本條規定,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主體為危險物或危險活動的作業人。而《侵權責任法》除第六條規定了基本歸責原則外,第四十八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縱觀《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區分了不同情況下的責任承擔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在確立了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范圍內承擔無過錯責任、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對受害人搶救費用的先行墊付適用無過錯責任的前提下,對機動車之間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適用過錯責任,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的道路交通事故適用過錯推定責任。承包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認定亦應遵循此歸責原則。具體來講,機動車承包存在兩種情況:
1、機動車有效承包
是指發包人將運營車輛承包給有運營資格的承包人,承包人擁有支配運營車輛的有效證件,如發包方是享有出租車所有權及經營權的出租車公司,承包方既可為公司職工,也可為非公司職工,只要其具備從事客運出租汽車業務所應具備的證件即可。此時雙方系在自愿基礎上簽訂的承包合同,發包人依法發包,不存在發包過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承包人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發包人因為喪失了對車輛的支配權,其在發包過程中亦不存在過錯,因此無論承包人承擔何種責任,根據過錯歸責原則,發包人均不承擔責任。
2、機動車無效承包
指發包人將運營車輛發包給不具有從事客運出租汽車業務所應具備的證件的承包人,比如發包方是出租車實際所有人或承包人,將出租車輛發包或轉包給其他不具備從事客運出租汽車業務證件的個人。一般情況下,只有出租所有人擁有運營資格證,承包人很少具備運營資格證,而且各地對出租車也均有地方性法規或規章予以規范,如《天津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禁止無客運出租汽車經營資格證、客運出租汽車車輛運營證或者無駕駛員客運資格證從事客運出租汽車業務。”此時一旦承包方發生交通事故,發包方對事故本身或許不存在過錯,但因其將出租車發包給不具備運營資格證的承包人,在發包過程中存在過錯,因此應當與承包方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已經對車輛借用、租賃關系的歸責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于車輛承包雖然未有明確規定,但與現行法律體系下的歸責原則相一致是大勢所趨,以過錯原則為基本歸責原則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認定既符合我國侵權責任的法理基礎,又與《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呼應,更利于司法實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違法是否要求有主觀過錯
2020-12-27勞動糾紛申請強制執行要多久
2021-01-06個體戶擅自經營不準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商品的如何處罰
2021-01-25債務融資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1-07拘傳的程序有哪些
2020-12-11探望權中止事由是什么
2021-03-07精神病司法鑒定的程序
2020-11-282015年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撫慰金標準
2021-03-25父母去世之前能繼承房產嗎
2020-11-24正在建造中的房屋可否作抵押物?
2020-11-13個人金融信息受哪些保護
2020-11-14主合同與擔保合同之間的效力是什么關系
2021-01-14購買回購房時的證件在哪里辦理,辦理流程是什么
2021-02-25工資4000,欠債不還強制執行多少
2021-01-11勞動爭議調解協議書效力如何,有強制力嗎
2020-12-29理財保險的三大誤區如何避免
2021-03-01產品責任中警示的內容是什么
2020-12-08飛機起飛延誤賠償標準
2021-02-16如何提高理賠效率
2021-01-05如何書寫保險理賠申請書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