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殺人罪辯護方向有哪些?
1.從作案工具的殺傷力與危及人命的關系。
2.從打擊部位分析是否是致命的要害部位,是否足以直接造成人的死亡后果。
3.被告人的傷害行為是否有節制。并且,主動停止了傷害行為。
4.在被害人失去逃跑或反抗能力時,被告人是否存在主動放棄能夠繼續進行的傷害行為或者直接索命。
5.在兩位被害人的生命體征未達到或未出現死亡的跡象,。
6..從危害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看,危害行為并不會必然導致死亡結果的發生。
7.被告人是一時激憤實施的傷害行為,而不是事前有預謀的。
8.指控為故意殺人,與邏輯不符,存在諸多疑點。
二、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別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故意殺人罪的行為主體包括已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
(1)認識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兩種情況,間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種情形;
(2)對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因素明顯不同。間接故意是放任結果發生,即聽之任之、滿不在乎,容認、同意危害結果的發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結果發生或明知道必然發生的情況下放任結果發生。
(3)特定危害結果發生與否,對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觀惡性大于間接故意。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奸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對于故意殺人罪的判罰情況在法律上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在司法實踐中,如果故意殺人的犯罪事成立的話,那么辯護人可以根據上述標準來進行輕罪辯護,目的在于減少當事人的犯罪事實的判罰情況,具體情況應當結合實際的案情來處理。
故意殺人罪量刑標準
故意殺人罪民事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被告人自行辯護,與律師辯護有什么不同
2020-11-23試用期辭職需要提前幾天
2020-11-25交通肇事罪檢察院到法院多久能判下來
2020-12-23土地違法執法監管得到長效保障機制
2021-03-16女職工哺乳期能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25放棄去世人的繼承權后有居住權嗎
2021-01-10土地糾紛有人做偽證可以報警嗎
2020-12-01房屋交易中介騙招有幾多?
2021-01-29辭職是否必須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3勞務關系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1-03-13申請回避可以口頭嗎
2020-12-02人壽保險重要性及功能有哪些
2021-03-17保險最大誠信原則是如何運用的
2020-11-21人壽保險申請理賠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0-11-16定期人壽保險是怎么進行理賠的
2021-02-12法律規定產品責任的賠償范圍包括什么方面
2020-12-04保險投保人指的是什么
2020-11-16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中止與復效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1意外死亡保險理賠的標準
2020-12-042020年人身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