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車主和駕駛員誰負責任
在發生交通事故時,經常遇到車主與司機并非同一人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或者是基于職務行為關系,或者是基于車輛租賃、借用關系,或者是未經車主允許私自駕駛車輛,或者是車輛被盜搶,或者是因為以買賣等方式轉讓車輛后沒有辦理“過戶”登記。每種情況都存在車主和司機的對受害人的外部責任承擔以及車主和司機的內部責任分擔兩個方面,責任的大小又最終會影響到對受害人的實際賠償數額。
本文所探討的責任承擔,是指根據司機與受害人的過錯程度所劃分的、在排除了受害人應當承擔的責任之后,依法應由車主和(或)司機所應承擔的責任。
一、執行用人單位工作任務致人損害
根據用工主體的不同,基于“職務行為”對受害人的責任承擔,又可細分為執行用人單位工作任務致人損害和因勞務致人損害兩種。
(一)概念界定
1.用人單位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由此,就涉及對“用人單位”的內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問題。
根據《勞動法》第二條,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而《勞動合同法》第二條增加了“民辦非企單位”。但是,由于正式在編的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不屬于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疇。因此,侵權責任法所指“用人單位”的外延較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要更為寬泛,即:除個人、家庭、農村承包經營戶外,其余均為用人單位。
2.職務行為
在正式立法中,“職務行為”表述為“執行工作任務”,此為俗稱或簡稱。對其內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學者觀點不一。一般認為,其一般判斷標準為:一看是否以用人單位名義,二看在外觀上必須足以被認為屬于執行職務,三是依社會共同經驗能否足以認為與用人單位職務有共同關聯。除此之外,還應結合行為的內容、時間、場合、受益人、與用人單位的意志是否存在關聯等綜合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出于更加有利于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目的,對“職務行為”多作擴大解釋。例如,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以執行職務的方法,故意致害他人,以達到個人不法目的,雖然其內在動機是出于個人目的,但其行為與職務有著內在聯系,因此也應認為是職務行為,應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2010年版第250頁,“下稱《侵權法適用》”)。
(二)責任承擔
1.對受害人的責任承擔(對外責任)
此種情況下,車主無疑為用人單位,司機只要是因執行用人單位工作任務致人損害就應由用人單位對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司機存在過錯與否在所不問。
2.車主對司機的追償權(內部責任)
車主對受害人進行了賠償后,對司機是否享有追償權,侵權責任法未作規定,但立法者的本意則是傾向于享有追償權(見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2009年12月22日)。因此,在用人單位能夠舉證證明侵權行為是由于其工作人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且該行為超出了法律賦予的職權或單位的授權范圍,車主(用人單位)則可以行使追償權。
二、因勞務致人損害
(一)概念的界定
1.勞務關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正式立法中采用“勞務”、“勞務關系”、“提供勞務”、“接受勞務”等術語,這是首次。而在此之前,采用的則是“雇用關系”、“雇員”、“雇主”等概念。如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九條就是如此。因此,在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勞務關系與雇用關系的含義是共同的。
關于“勞務”的定義,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在第九條第二款作了規定,即: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
2.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別
實際生活中,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容易發生混淆,目前在立法層面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學界也是見仁見智。一般認為,二者之間較為明顯的區別在于: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通過規章制度對勞動者的管理、約束更為嚴格,即勞動者的人身依附性更為明顯。勞動者的勞動往往是用人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部分,更加看重的是勞動過程。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多為按月支付。另外,用人單位不能是自然人;而在勞務關系中,雇員對雇主的人身依附性不明顯,有較大的自由度。其對雇主所提供的往往是工作成果,工資報酬多為一次性支付,雇主屬于自然人的較為常見。
因此,如果用工雙方都是自然人,雙方形成勞務關系的可能性較大(本人在辦案過程中遇到的類似情況較為多見)。如某甲購買貨車,交給司機某乙駕駛跑運輸,盡管某甲將貨車掛靠到某一運輸公司,在司法實踐中一般也會認定某甲和某乙存在勞務關系,而不認為某甲和某乙或者是某乙與運輸公司形成勞動關系。
實踐中還有一種情況,即已經達到退休年齡又返聘參加工作。對此,《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作了規定,即: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有觀點認為,此種情況下,如果用人單位為勞動者依法繳足了基本養老保險,則雙方不再是勞動關系,而是形成勞務關系。否則,即使勞動者已經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亦應認為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此種觀點可作為參考。
(二)責任承擔
1.對受害人的責任承擔(對外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九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而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則取消了雇員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因此,此種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一律由車主承擔責任,司機不承擔責任,即使其存在過錯亦然。
2.車主對司機的追償權(內部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就車主對司機的內部追償權的行使,沒有作出規定,對此,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九條的規定,即:在司機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車主可以向司機進行追償。
三、基于車輛租賃、借用關系對受害人的責任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根據上述規定,保險公司首先在交強險限額內承擔賠償責任當無異議。關鍵問題,就投保了商業第三者責任險的車輛,保險公司是否以及如何賠償。就是否賠償問題,《機動車商業三者險條款》A、B、C款都做了相同規定,即“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合法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保險公司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在租賃、借用車輛情況下,保險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就如何賠償問題,則要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內容而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訴訟中,要舉證證明的2個關鍵問題,一是雙方存在租賃、借用關系,二是車主的過錯,包括是否知道司機屬于無證或酒后駕駛,車輛本身如剎車、告警裝置等是否合格,等等,若存在類似情況,都應認定車主存在過錯。
交通事故時車主與司機不是同一人的情況復雜,這就需要車主及司機朋友們對相關法律有相應的認識,才能在遇到此類情況時及時處理。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世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事情,事事提前準備終會有用的。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咨詢律霸網專業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鑒定車速能否按超速處罰
2020-11-23懷孕死刑犯怎么處理
2021-01-19交通事故調解書范本
2021-02-23離婚協議沒標日期有效嗎
2021-01-23夫妻雙方怎樣做能不承擔對方債務?
2021-02-23轉繼承份額該怎么計算
2021-02-16欠招行5萬逾期1年怎么處理
2021-02-18信用卡逾期不還會怎樣
2021-01-10商業銀行工作人員索取回扣造成損失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22合同無效擔保人還要承擔責任嗎
2020-11-11購房選房知道教你選購好房
2020-11-15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接受勞務方可以追償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人身意外險賠償給誰
2020-12-22什么是貨物運輸險
2021-01-24保險公司車險不賠的情況有哪些
2021-02-03保險合同變更條款及事項的變更是如何的
2021-02-28為籌保險款母親跳樓救子可行嗎
2021-01-08保險合同解除后已付保險金是否應全額返還
2020-11-26移出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期限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