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中止的形式責任是怎樣的
我國《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由此看出,我國采取了必免減制。所以,是否造成損害是對中止犯予以免除處罰和減輕處罰的依據。
(1)我國刑法對中止犯的處罰原則是“應當“即必須免除或者減輕處罰,而且對于中止犯處理時要先考慮損害結果。既不能與既遂犯同樣處理,也不能比照既逐犯從輕處理。
(2)對于中止犯的處罰,應同時引用刑法總則第24條和刑法分則有關具體的條文,在罪名上應對中止形態有所體現。
(3)對中止犯的從寬處罰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掌握。
(4)中止者所欲實施或剛著手實施的犯罪危害較輕,符合《刑法》第13條但書規定的,應依法不認為是犯罪。
二、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
共犯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動中止犯罪的行為。應當視情況區別對待:
(一)在簡單共同犯罪中,共犯都是實行犯,共犯中有一人決定中止后,然后極力勸說其他人放棄犯罪,如果其他人接受了勸告,放棄本來可以繼續下去的犯罪,全案都是犯罪中止;但是,如果一人中止后,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但中止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中止者成立犯罪中止,其他不成立;如果一人中止,雖然阻止或者他人但未能阻止危害結果發生,由于不具備有效性特征,所以不能作為中止犯認定,只能在量刑時酌輕。不過有一種情況,如果中止者采取了一定措施,有效地中斷自己先前行為與犯罪的聯系(消除“原因力”),即使后來發生危害結果,仍然可以認定為中止。
(二)在復雜共同犯罪中,實行犯中止犯罪,教唆犯應認定為未遂的教唆;幫助犯有一定的從屬性,實行犯中止犯罪,幫助犯不知道,對其應按照犯罪預備認定,反過來,教唆犯、幫助犯要中止犯罪,對教唆犯來講,必須阻止實行犯實施犯罪,使實行犯打消犯罪的念頭,才構成中止,而幫助犯應采取有效措施,抵消自己的幫助行為對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
(三)中止犯如果向有關機關報告,司法機關采取了有效措施制止了犯罪,應認定為中止。
綜合以上問題,可以看出,犯罪中止理解和認定的難度,隨著刑法學理解研究的深入以及司法實踐的總結完善,相信對犯罪中止的模糊認識最終會消除。
想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須要自動放棄犯罪或有效犯罪結果的發生,不然對該行為人不能以犯罪中止進行處罰。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的處罰比較起來,當然是犯罪中止的處罰比較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賠償與工傷賠償哪個高
2020-11-09抄襲侵犯了出版商什么權利
2021-02-10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2021-02-18房屋遺產繼承公證費用怎么算
2021-02-27夫妻共同財產可以贈送給親人嗎
2021-03-22訴訟期間未申請財產保全,車輛可以過戶嗎
2020-12-23集資房買賣合同效力如何
2021-01-30超過60歲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2021-02-10口頭辭職合不合法
2020-11-09勞動糾紛如何處理
2020-12-30探析保險合同之不可抗辯條款
2021-02-22買賣雙方保險利益轉移時間
2021-01-30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若干問題探討
2021-01-30離婚后可以變更保險受益人嗎
2021-03-06代理人的承認可以視為當事人的承認嗎
2020-12-03什么人能繼承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1-01-03土地承包中的發包方與承包方指的是什么
2020-11-16土地出讓金是如何算的
2020-12-26城中村拆遷補償標準能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標準嗎
2021-03-02門面拆遷租戶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