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原因:在事故多發路段,往往地形復雜,彎道、坡道多,橋梁、涵洞、隧道多,上、下坡度大,在這些路況復雜的路段行車極易發生事故。在坡道事故多發的原因是:汽車在坡道上行駛,上坡時由于阻力的影響,車速較低,下坡時由于慣性,車速又較快,對車輛行駛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大型載貨汽車在上坡時,不可避免地降低行駛速度,這將給后續高速行駛的小型車輛造成安全隱患,常因此而導致尾隨相撞事故的發生;下坡時,駕駛員在往往頻繁使用剎車或為省油而空擋滑行,從而導致氣壓不足制動不良造成事故。在彎道事故多發的原因是:汽車在連續直行狀態下進入彎道,產生離心力,車速越高,轉彎半徑越小,離心力越大,加之駕駛員視野受限,又缺乏相應的減速防范措施,從而使車輛失穩、失控,發生側翻事故。隧道地段事故多發的原因是:駕駛員駕駛車輛進入隧道后,環境的變化給駕駛員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之隧道內光線與外界光線有一定的差異,駕駛員進入隧道后,不能很快適應,在遇到突發情況后反應遲鈍,易造成事故多發。在路況不良的路段事故的多發原因是:有些路段局部路面有坑穴,通行條件較差,大型載貨車連續在有坑穴的路面行駛,輪胎高溫,從而導致輪胎爆胎,車輛失控,引發事故。主觀原因:駕駛員疲勞駕駛、超速行駛、行車縱向間距不夠、違章
變更車道、違章超車、違章倒車、違章停車、違章掉頭、違章裝載、采取措施不當和機動車機件故障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疲勞駕駛造成的事故多發生在接近高速公路尾部。由于高速公路全封閉、單向交通和行車速度快的特點,駕駛員長時間、長距離地在一種行車環境中高速行車,容易產生麻痹心理和疲勞打瞌睡狀態,不按有關交通標志要求將車速降低,致使遇到高速公路尾部彎道、匝道或前方車輛停車等情況時,來不及采取措施而引發交通事故。因超速行駛、違章停車、行車縱向間距不夠、違章超車和違章變更車道造成的事故多發生在彎道處;因違章裝載、超低速行駛和機動車機件故障造成的事故多發生在坡道處;因采取措施不當造成的事故多發生在隧道處;因違章倒車造成的事故多發生在收費站處;因違章掉頭造成的事故多發生在服務區進出口處。減少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對策1.為提高高速公路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意識,應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對違章者進行嚴管重罰,在高速公路的日常勤務工作中應加強路面控制,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有針對性地巡邏、糾章,實行嚴管重罰,對違章者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該吊扣、吊銷駕駛證的,絕不遷就。另外,增加高速公路勤務糾章的科技含量,在巡邏車上配置雷達測速儀、攝像機、電臺等必要設備,加大對超速行駛、右側超車、跨線行駛、長時間占據超車道行駛等違章行為的糾正力度,以有效地減少高速公路上動態違章行為的發生。另外,配備必要的清障車輛,實行清障車巡邏制度,及時清理路面故障車輛,可以有效地減少高速公路
追尾事故的發生。2.高速公路上某些路段事故多發,與高速公路的設計、規劃欠合理不無關系。一些高速公路沒有專門的緊急停車帶,而是利用路肩作為停車帶,這樣一旦路邊有車停放,勢必給后方高速行駛的車輛的行車安全造成影響,從而引發事故。因此,高速公路在設計、規劃時應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車輛通行高速公路時的安全因素及實際需要,設計高速公路的線形及其他基礎設施。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上,應隨時根據交通安全的狀況,采取相應措施,完善交通安全標志,以更好地為通行高速公路的車輛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務。例如:在事故多發路段設立必要的警示牌,如限速、禁停等,提醒過往司乘人員注意行車安全。在此基礎上,增設人文的警示牌,以達到更直觀的警示效果,比如設立“前方××公里已發生××起事故,造成××人死亡”。3.負責交通安全管理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取得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介入高速公路的設計、規劃。對高速公路的設計、規劃等就安全的角度、提出科學的意見。4.完善惡劣天氣條件下交通管制預案,加強氣象信息傳遞。密切與氣象局、電臺、電視臺聯系,及時發布氣象信息以及車輛出行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