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一般合同糾紛
一般的合同欺詐行為,是指簽訂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故意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其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簽訂和履行合同的行為。
合同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對合同詐騙罪如下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jù)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xù)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準確界定一般合同欺詐行為與合同詐騙,必須分清兩者的構成要件:
合同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為:
1、行為人在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并以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為目的。
2、在客觀上,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行為人具有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的客觀表現(xiàn)。行為人既可表現(xiàn)為作為的方式,也可表現(xiàn)為本應作為而不作為的方式。
3、相對人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對合同內容及其它重要情況產生認識缺陷。而這種錯誤認識是因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相對人的錯誤與行為人的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4、相對人因錯誤認識而為意思表示,與行為人簽訂合同或履行合同。
錯誤的意思表示是以錯誤的認識為直接動因。
1、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條的規(guī)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的主體。因為本罪是在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發(fā)生的,主體當然是合同當事人的一方。
2、合同詐騙罪侵害的客體為復雜客體,即既侵犯了合同他方當事人的財產所有權,又侵犯了市場秩序。
3、犯罪的主觀方面只能依直接故意構成,且以非法占有目的。間接故意與過失不構成本罪。
4、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實施了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其客觀表現(xiàn)形式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列舉事項。
如何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一般合同糾紛:
兩者的相似之處:
1、兩者均是在民事交往過程中,都以合同形式出現(xiàn);
2、都表現(xiàn)為對特定物的非法占有;
3、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對合同所規(guī)定的義務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4、合同詐騙罪在客觀行為上表現(xiàn)為虛構事實或隱瞞事實真相,合同糾紛中的當事人有時也伴有欺騙行為。
兩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刑法規(guī)定的合同詐騙手段是“虛構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合同法和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民事欺詐的是“以欺詐、脅迫手段”。民事欺詐是希望合同的履行,通過合同的履行實現(xiàn)騙得非法錢財?shù)哪康模贤p騙是主觀不希望履行合同。
因此,在區(qū)分兩者時,應全面考察行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觀因素:
(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約能力。行為人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有部分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沒有履行能力,但是簽訂合同后具備履行能力,并按合同實際履行的,則只構成民事欺詐。
(2)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無詐騙行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行為人在事實上虛構了某些成分,但是并未影響合同的履行,或者雖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是本人愿意承擔違約責任,足以證明行為人無非法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故不能以合同詐騙罪論處。
(3)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后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實際存在的履行行為,必須是真實的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而不是虛假的行為。
(4)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以揮霍,或者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攜款逃匿、隱匿財物且拒不返還等,應認定為行為人有“非法占有”之故意,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
(5)行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影響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包括主客觀兩種情況。行為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享受了權利,而不愿意承擔義務,表明合同未履行是由于行為人主觀上造成的,從而說明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以合同詐騙論處。但是,如果合同當事人享受了權利,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去承擔義務,只是由于客觀上發(fā)生了使行為人無法預料的情況,導致合同無法得到全面履行,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以合同糾紛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實習期簽訂兩年合同辭職要交違約金嗎
2020-11-13村委會換屆選舉手續(xù)有哪些
2021-02-03著作權訴訟時效改為三年了嗎
2021-02-11執(zhí)行董事和總經理誰大
2021-01-21應收票據(jù)貼現(xiàn)的核算
2020-12-18哪些繼承人喪失繼承權?
2021-02-28醫(yī)療糾紛撤訴訴訟費退還嗎
2020-12-21誤工費賠償需要什么證明材料,誤工費怎么計算
2020-11-20交通事故死亡人數(shù)如何認定
2021-01-02加工承攬合同免責協(xié)議有效嗎
2021-01-1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糾紛案件的解釋
2020-12-27買二手房中介起什么作用
2021-03-09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guī)定的賠償辦法
2020-12-12單位調崗調職調薪勞動者要如何應對
2021-01-18勞動局都管些什么
2020-11-16離職后利用公司的商業(yè)機密合法嗎
2021-02-01購買年金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3-26房多錢少購足人身保險再投資方為御險上策
2021-03-13保險合同的變更有哪些類型?
2020-11-27船舶觸碰碼頭設施的侵權責任和損害數(shù)額確認的新思路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