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騙貸罪的欺騙手段如何認定
騙取貸款罪作為貸款詐騙罪的補充,立法目的在于彌補貸款詐騙罪的疏漏與不足,在關于該罪的司法解釋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司法實踐中存在肆意適用騙取貸款罪的趨勢,不僅有違《刑法》的謙抑性,也與我國現階段大力保護民營企業家的政策相悖,混淆了一般經濟糾紛和刑事案件的界限。因此,為防止騙取貸款罪入罪范圍的擴張,實踐中必須嚴格限制“欺騙手段”的界定。
首先,騙取貸款罪中的騙取行為必須達到一定的欺詐程度,不應該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騙取行為。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貸款業務手續繁瑣且條件苛刻,尤其是對大型國有企業與中小型民營企業設立不同的標準,貸款人為順利獲得貸款審批提供不真實或有瑕疵的資料,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如夸大自己公司的經營情況等。騙取貸款罪畢竟歸屬于詐騙類犯罪,就應該具備詐騙類犯罪的一般屬性,只有貸款人在申請貸款過程中所實施的欺詐行為達到引起銀行工作人員陷入錯誤認識的程度,才能稱之為騙取貸款罪中的騙取行為。
其次,被欺騙對象非基于錯誤認識而發放貸款,欺騙行為與取得貸款及造成的損失之間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銀行工作人員明知貸款人提供的申請材料虛假,明知貸款人實施了欺詐行為,為了本單位利益,其在沒有受到欺騙陷入錯誤認識的情況下做出放貸決定,由于貸款人取得貸款的結果不能歸因于其欺詐行為,系金融機構真實意思的表示,故貸款人不構成騙取貸款罪。當然,貸款人和銀行工作人員如有內部勾結,則可以考慮以違法發放貸款罪等其他罪名來認定。
最后,雖有一定欺詐手段獲取貸款,但存在有效擔保,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貸款人在申請貸款過程中,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詐,但若其貸款目的系用于正常經營,并提供了有效足額的擔保,未將信貸資金置于不可回收的高風險中,若一概適用2010年《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的規定即“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予以追訴,有打擊過寬的嫌疑,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利用一些方法騙取貸款可以構成騙取貸款罪,給銀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個罪行在主管上要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材料買賣是否需要簽合同才能生效
2021-03-19手機照片法庭上算證據嗎
2021-01-22如何舉報不良村干部
2021-03-15公司名稱被搶注商標使用可否起訴侵權
2021-02-07同一產品有兩項相似的外觀設計如何申請
2021-01-06給公司擔保錢沒還上房子被封了怎么辦
2021-02-10債權債務轉讓應該注意哪些內容
2020-12-22被關在豬圈里與豬爭食 女子精神失常
2021-03-12喪失勞動能力的子女有贍養義務嗎
2020-11-17如何應對交通事故
2021-03-26工傷復議期過不能申請行政訴訟嗎
2020-12-06合同還沒到期辭職了合同會解除嗎
2021-03-17拘留期間能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8聘用顧問需要遵循勞動法嗎
2021-01-10企業約定試用期有何限制
2021-01-09保險合同有哪些關系人
2021-02-13保險公司是否應被追加為被告
2021-02-25高空拋物砸破天窗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31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有什么區別
2020-11-09當心!保險代理人的五句話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