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騙貸罪的欺騙手段如何認定
騙取貸款罪作為貸款詐騙罪的補充,立法目的在于彌補貸款詐騙罪的疏漏與不足,在關于該罪的司法解釋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司法實踐中存在肆意適用騙取貸款罪的趨勢,不僅有違《刑法》的謙抑性,也與我國現階段大力保護民營企業家的政策相悖,混淆了一般經濟糾紛和刑事案件的界限。因此,為防止騙取貸款罪入罪范圍的擴張,實踐中必須嚴格限制“欺騙手段”的界定。
首先,騙取貸款罪中的騙取行為必須達到一定的欺詐程度,不應該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騙取行為。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貸款業務手續繁瑣且條件苛刻,尤其是對大型國有企業與中小型民營企業設立不同的標準,貸款人為順利獲得貸款審批提供不真實或有瑕疵的資料,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如夸大自己公司的經營情況等。騙取貸款罪畢竟歸屬于詐騙類犯罪,就應該具備詐騙類犯罪的一般屬性,只有貸款人在申請貸款過程中所實施的欺詐行為達到引起銀行工作人員陷入錯誤認識的程度,才能稱之為騙取貸款罪中的騙取行為。
其次,被欺騙對象非基于錯誤認識而發放貸款,欺騙行為與取得貸款及造成的損失之間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銀行工作人員明知貸款人提供的申請材料虛假,明知貸款人實施了欺詐行為,為了本單位利益,其在沒有受到欺騙陷入錯誤認識的情況下做出放貸決定,由于貸款人取得貸款的結果不能歸因于其欺詐行為,系金融機構真實意思的表示,故貸款人不構成騙取貸款罪。當然,貸款人和銀行工作人員如有內部勾結,則可以考慮以違法發放貸款罪等其他罪名來認定。
最后,雖有一定欺詐手段獲取貸款,但存在有效擔保,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貸款人在申請貸款過程中,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詐,但若其貸款目的系用于正常經營,并提供了有效足額的擔保,未將信貸資金置于不可回收的高風險中,若一概適用2010年《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的規定即“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予以追訴,有打擊過寬的嫌疑,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利用一些方法騙取貸款可以構成騙取貸款罪,給銀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個罪行在主管上要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警調解不了怎么辦
2020-12-21哪些支票可以掛失?遺失支票該如何處理
2021-03-22什么是探望權,探望權糾紛如何處理,怎么執行
2021-01-22聊騷能作為離婚的證據嗎
2021-01-09如何處理勞動爭議
2021-01-04勞動者受工傷燒傷怎么賠償
2021-03-20公對私簽勞務分包合同是否合法
2021-02-11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2021-03-26找壽險公司索賠有哪些手續,索賠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25新車自燃廠家賠嗎
2021-02-11人身保險的險種具體是指什么
2021-01-06如何提防人壽保險合同條款中的陷阱
2021-03-10關于投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風險提示的公告
2020-12-18車上責任險條款
2021-01-23事故后調解能去保險公司調解嗎
2021-03-14需要做保險代理人經營有什么要求
2021-03-25什么是刑事代理?
2021-01-04保險理賠維權三條途徑
2021-01-05委托代理人
2020-12-15開荒地被別人霸占該如何維權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