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最新的消息是,經歷四次審議之后,這個修正案草案將在本次常委會會議上交付表決。那么,國家賠償法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它的修改為什么這么受關注?法律修改后,又會對公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與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行政法學者姜*安展開了對話。
“國家賠償法的實施,是保障人權的里程碑”
法律摘錄
憲法第41條第3款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記者:首先一個問題是,國家賠償法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為什么要制定這部法律?
姜*安:簡單說,國家賠償法是規定國家對權力活動中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這部法律確定,國家侵犯公民權益要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民因國家侵權行為受到損害,有要求國家賠償的權利。中國有著幾千年重官權、輕民權的傳統。1995年1月1日,國家賠償法開始實施,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項成就,是中國推進法治和保障人權的里程碑。
事實上,在國家賠償法實施之前,我們國家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給公民造成的損害一直在進行賠償。比如,早在革命根據地時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就有“損壞老百姓東西要賠”的原則。我國憲法也規定,由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可見,國家賠償原則在中國早已確立。新中國建立后,黨和國家對于歷次運動中錯誤批斗致其人身權、財產權受到嚴重損害的人,也通過落實政策給予了平反和經濟補償。
但要看到,“落實政策”不是法治化的國家賠償制度。首先,它具有隨意性,完全以領導人的認識和判斷為標準;其次,它具有非公平性,對同樣的被害人,落實不落實政策,賠與不賠、賠多賠少,沒有法定標準。實踐表明,我們需要一部國家賠償法,以明確賠償主體、賠償范圍、賠償標準、賠償程序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民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私人財富的積累、政府行政侵權行為的不時發生,使得國民維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于是,規范“民告官”的行政訴訟法于1989年出臺了。然而,“民告官”不是為了“告官”而告官,“告官”主要是為了維權,維權就包括要求賠償自己因政府侵權受到的損失。如果有了“民告官”的行政訴訟而沒有國家賠償,“民告官”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賠償法出臺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務合同最長期限
2020-12-21刑事賠償范圍的確定
2021-01-18公證員能作為公證當事人的代理人嗎
2021-03-24辦口罩廠需要哪些資質
2021-02-03擔保公司設立規定
2021-01-11能不能打電話自首、電話通知到案是自首嗎
2021-02-19股權出質可以辦理股東變更嗎
2021-03-19訴訟期間未申請財產保全,車輛可以過戶嗎
2020-12-235年后的房產贈與還要交稅嗎
2021-01-06法院判贈與房產無效契稅可以退嗎
2021-01-29住房公積金婚前有貸款,婚后另一個可以再貸嗎
2021-01-07勞動合同期限未滿可以辭職嗎
2020-12-24被拘留職工能解除勞動關系嗎
2020-12-22內退職工是否屬于退休職工
2020-12-19員工調崗后主動辭職有沒有經濟補償金
2020-12-30提前半個月辭職合法嗎
2021-03-10哪些原因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1-03-18非投保人告保險公司告出“創舉”
2021-01-30先理賠再治病拖垮癌癥病人
2020-12-16保險公司假現場拒賠合理嗎
2021-03-17